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BAND。它很好玩,以至于我已迫不及待要分享给你。
BAND 是韩国 NHN 集团推出的最新产品。NHN 集团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众所周知的 LINE。BAND 是一款将群组功能做的更加细致的应用。 举例来说,例如在大会上,用户即可向特定用户发出邀请,让他们加入群组,更进一步交流。BAND两年前在韩国发布,官方宣称现已有超过 1000 万的注册用户。
我们经常在微信建立一些群组,像我就有“TechNode大家庭”、“TN内容”等各类群组。这样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群组间自由游弋。但你们懂得,除了发视频、图片、语音、文字外,微信没有任何有助于“团队建设”层面的功能设计。再来说已经纠结了很多人的“发状态”:“晓锋,昨天又去吃烤肉了?不是说稿子没时间写吗。”“……”把他拉黑是不可能了,选择性的分组又完全不是我的个性,能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注:以上段子纯属虚构,否则听到的一定是,“晓锋,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来看看BAND是如何解决这些痛点的。
你可以按照性质(家人、朋友、同事等等任何小圈子),在一开始邀请好友时即把他们划分在特定的小组中。这样你发表的状态就只有小组内成员可以看到。比如,我创建了一个名为“TechNode”的群组,小伙伴在接受到我的邀请码后方可加入。BAND的功能大致罗列如下:
发表“状态”,包含照片、视频、投票、文件、地理位置、待办事项、AA收款等;
IM聊天,允许群聊以及单聊;
创办团队日历,提供参加、拒绝等功能。
相比于状态、日历上做加法,BAND在IM聊天功能上却做了减法:砍掉了微信可发送视频、实时对讲等功能,仅提供发送图片、语音、文字等简单功能。看来,它还是提倡用户多发表状态。
不过,公司同事在得到我的邀请码加入BAND后,活跃度并不高。为什么会这样呢?以我来看,BAND并未提供实质性有别于微信的功能,只是把微信IM聊天里的功能移植到“状态”功能里,换汤不换药。团队日历功能的设计则略显粗糙,“奇妙清单”等专注协同办公的产品甩它几条街。
BAND到底有没有价值?实际上,这款与Line出自同门的产品,设计者并不想为其贴上与后者一样“封闭式社交”的标签。BAND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主打开放式社交。换个说法来看,即BAND非熟人,乃兴趣、陌生人社交应用。
什么?兴趣社交?陌生人社交?
“听起来在我大中国好像会死的很惨似的。”
“但BAND还没有进入中国啊。”
“……”
在11月台湾行中,BAND台湾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自 3 月份入台以来,BAND用户数接近百万。而在美国日本等市场,BAND 也在试探性的推广,结合当地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做一些调整。团队负责人同时告诉我,BAND 还未有进入大陆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