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

30

经典的天际线设计与昔日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完美融合

外滩SOHO确实是一座漂亮的建筑群,四件套错落有序的布列在新老外滩的交接处,相信很快会成为上海滩的新地标。

不过,从外观饱受争议到如今慢慢被大众接受,似乎并不是潘石屹关注的重点,SOHO中国的互联网转型才是他最关心的——外滩SOHO的19万平米建筑面积中有1万是划分给SOHO 3Q的,而开业当天更是拉来了入住3Q的明星创业团队助阵。

先来看一些有关SOHO以及3Q的数据——

在外滩SOHO开业前不久,SOHO中国发布了2015年中期财报,净利7200万,同比下降了94%,而潘石屹在开业当天则把焦点放到了SOHO的负债率上,净负债率25%,账目现金接近100亿。对比着看,潘石屹给SOHO这几年的转型定调是成功的。

而对于SOHO转型的焦点——3Q业务,目前在北京,上海两地逐渐投入使用的5个3Q空间。能够提供将近10000个座位。这也是战略转型为持有物业后,最“互联网+”的产品,也是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确立的产品形态。

3Q是模仿美国WeWork共享办公场所的产物,得益于C2C强力,国内效仿者众多。SOHO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由房地产公司自身来推出这样的产品。不论怎么看,都会有舆论和业务上的好处。不过传统企业船大难掉头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果不谈这种模式在中国适不适合的问题,SOHO需要担心的是体量的局限性,自有地产的有限和回报周期漫长。

不过,潘石屹倒也是很少见的颇具互联网气质的60后创业者,学习互联网营销的玩法还是挺溜的——不管是3Q打出的竞价拍卖工位还是开业现场给自家租客做创业展3Q Fair,还拉着一伙入驻的明星创业团队搞起T台走秀。

仅仅这样的话,我并不认为这些为了卖工位的事能给3Q带来实际性的好处,实际上潘石屹想要带来更多除了卖工位之外的事,毕竟水电带宽标准化集约出售并不能说算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如果不能在创业服务上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租客想要的只是一个性价比高的场地而已。潘石屹在尽个人最大的努力,做潘谈会,邀请一些知名的投资人来3Q,零散的行动下,是对创业孵化和投融资的小步尝试。

效果是有的,君不见入驻3Q的初创企业是多么想让潘石屹做自己的代言人,说不定,不久后,就如潘苹果一样出行潘无人机,潘互联网金融和潘VR眼镜等等。

最后谈一点我看到的现象,WeWork提倡的共享工位可能在中国并不合适,或者说需要进行本地化让他更接地气,不然很可能出现,中大型的创业公司租了整个3Q空间的现象。如此下来,这又和传统办公区租赁有何区别?尽快实现盈利和真正探索互联网共享工位之间还隔着一个精明商人对利益的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