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pic

编者注:本期「投资人来了」由FellowPlus供稿。

动点科技于近日集中采写了一批“网红”、“准网红”以及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比如,反正都是“丑”,就不要硬装美女的张家一;想要成为“网红”,与经纪公司签订8年合约的金;以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网红掌门人中樱桃CEO张展豪。

那么,问题来了:网红究竟是不是IP?内容创业又是否会有泡沫呢?

本期「投资人来了」来自天奇资本投资合伙人魏武挥的自述。他关注新内容生态、消费互联网、技术创新等领域。

现在的网红根本谈不上 IP

对于 IP 行业,坦白讲我目前还看不太懂。现在很多人把网红看成 IP,但我认为两者之间不能轻易划等号。或许以后会有网红做出 IP 来,但至少现在市场上的网红不是 IP,至少对于他们大部分来说,他们的周边目前还是卖不动的,而能不能卖周边是 IP 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好的 IP 需要长达五到十年的培养的,而这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是不太合适的。一般的基金都是「5+2」的形态,一般最多 7 年就要进行「清盘」。所以对于很多 IP 我还是会采取一个观望的状态。

举例子的话,像国外的「变形金刚」、「魔戒」,才是好的 IP,它们无论是电影、玩具、漫画还是小说,都卖得很好。回头看看国内,比如《爱情公寓》,它的周边卖得一塌糊涂,所以它只是个比较火的电视剧,收入还是得从广告里来。《万万没想到》这个网剧很火,然后拍成电影票房也不错,但大概也就这样了,它依然没法卖周边。只有一个内容有了自己的「灵魂」,让粉丝对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产生了情感联系,愿意花 300 块、500 块的大价钱来买里面其实成本不是很高的的道具,才能称为一个 IP。目前国内来看,市场环境还是不成熟,对于非 BAT 这种大玩家来说,花长时间去「耗」一个 IP 可能不太现实。

145748419472706047

“网红”PAPI酱

内容创业不应当做成营销公司

在 O2O 火过之后,现在又开始流行「内容创业」,但在我看来,内容创业也是有一些泡沫成分在了。

我个人认为,O2O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成也滴滴,败也滴滴」。滴滴他们当时做一个市场计划,他们做了个几百上千万级别的预算,但腾讯看了,告诉他们应该去想几个亿的投入,不要去想着几百几千万,这个量级太小了。这个事情反映出无论是滴滴背后的腾讯也好,还是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也好,他们都把当时移动支付上的习惯培养出来了,他们愿意用十个亿的代价,用大量的补贴,让用户培养出新的行为习惯。但实际上,O2O 实际上并不是,也并不应该用补贴来建立市场的。

说回内容创业,虽然说目前我还没看到内容创业会出什么样的大问题,但我会担心哪天出来一个项目走错路,使后来所有的资本方都觉得这样走下去不对。假设那些所谓估值五千万、一个亿的项目,最后证明它不值这个钱,那么整个内容创业可能就会发生像多米诺骨牌般一张一张倒下的糟糕局面。

另外,我还担心内容创业会被人认为是营销公司。前一阵子有一个项目跟我聊,说自己的号有多少多少粉了,估值多少多少,这些数据虽然重要,但我更关心有了这些粉丝,你以后想干嘛,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一个号是靠营销策划来活的话,即使它最后能上市,估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所以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媒体或者公众号它的商业模式是为别人导流,它应该为自己导流,应该有自己的生意。

好的项目应该能够促使人类的进步

在 2014 年之前,天奇是不投媒体的,因为我们当时认为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广告和公关,它缺少指数型增长的可能性,但到了 2014 年下半年,我们感受到一些生意的确需要媒体导流的。所以我们认为其实可以投一些带有媒体属性,但并不是以广告营销的商业模式为主的媒体项目,于是我们在 2014 年底至 2015 年初就开始做这件事了。我们在 2015 年曾经投了一个做导购的公众号,后来他们自己也做了一个独立的 App,目前估值已经比当时翻了 60 倍了,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我自己的话,喜欢一些有个性的项目,也喜欢有个性的创始人。我们希望投一些对这个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东西,比如我们投了一个类似「九号体感车」的项目,它能够为个人解决交通出行的问题,挺好玩的。我还跟他们创始人要了一台,我定的是 007 号。

电脑原来是我们的「中心」,而现在手机成了我们的「中心」,现在大家都在想下一个「中心」会是什么?我个人的话觉得不会是手环,也不会是手表,有可能会是戴在头上的东西,它的形式可能是头套,也可能是眼镜,但我无法很准确地预测。但我能肯定,下一代硬件的崛起,会导致整个生态巨大的变化。

所以你说微信之后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的应用会是什么?这得看未来智能手机还是不是我们的生活重心,如果是,那微信就是不可被颠覆的,如果次时代的硬件在三五年后崛起了,那可能微信和未来也没什么关系了,除非腾讯又在新的硬件上,做出个什么来。

*动点科技对原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