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凌_照片_横版1

有人曾问过特赞创始人的他,你堂堂一个哈佛设计博士又是老师,干嘛要做中间撮合这么LOW的事!

他的回答是:特赞的本质上,是一个人才的数据公司,通过把原来没联系的东西联系起来消灭传统供需关系的不平等,解决这些不正是互联网的本质吗?

再见到范凌时,觉得他身上除了学者的气质之外似乎多了一点别的味道。但很难给这种气质的改变去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其实我每次看见范凌都很想称呼他一声老师,和年龄无关,而是他过去在中央美院和伯克利的教职经历所呈现在对话中的那份充盈学术气氛的谈吐。你会有一种他拿着教科书传道授业解惑式的画面感。

但这次似有变化,我能感受到他少了那么一些学究感,多了一点烟火气息。

范凌自己也说,创业以来感受到自己身上发生的改变是——过去的一年不断在学习跟人打交道的学问。和自己员工和用户;和投资人;包括媒体(指指我),而以前作为老师也好设计师也罢,更多是面对一件事,比如注重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自己设计的东西是否足够完美。最多也就是和同行们打交道。

而现在因为从事创业的身份变化,要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圈里圈外的人。比如他就没有意料到,因为踏入了创业圈而重新见到了自己初中同学,对方的往事重提让他很感概。

“这是一个教训,人从初中开始就不能干坏事,否则就会被人念叨。”

其实打交道这件事,也是特赞围绕在做的核心。特赞的本质是说能帮无法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设计师的客户,利用平台自身的信息优势,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设计师。那么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特赞具体凭借什么办法了解到客户想要的是什么,再去把客户需要的设计师呈现给客户完成订单的呢?

范凌在和我对话中多次提及的一点是,“现在大家都说IoT领域很火,其实我们在做的相当于一个人联网。” 这个所谓的人联网展开来讲则为,特赞同时面向设计师与客户,有着自己的一套“智能匹配” 的模式。

当客户在特赞上发布自己的项目需求之后,特赞的后台会自动根据项目类型、项目需求等要素匹配相应的设计师 并把项目推送给符合“要求”的设计师。而这个“要求”就来自于现在平台上六千多位设计师注册时所提交的资料,在系统自动的结构化数据化分类后上传到人才云。

范凌淡定得告诉我说,“现在能达到的程度是24小时之内,99%的项目能够对接到合适的人,然后平均对接8.5个人下来找到合适做这件事的人。”在我看来这对于传统概念里的甲乙双方已经是效率非常之高了,但显然范凌并不感到满足。

随着算法的升级以及平台在云端人才库的补足,他给自己新定下的目标是最好要在一小时之内99%的项目只需平均3个设计师就能完成对接,未来甚至是实时的个人精确匹配。

另一方面,特赞在构建好甲乙关系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成本上下了一番功夫。首先特赞吸取了大的广告公司内部所采取的被验证过的创意任务提案程序,将之植入平台的企业服务功能,以减少和降低Brief所造成的信息偏差和设计师返工情况出现;

其次,从特赞上线伊始就创造了设计师接单后和甲方直接沟通的渠道。“特赞希望让原始的供需关系更加透明,而不要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把客户最重要的需求信息给漏掉了,我们不会做中间的那堵墙!”话到此处,范凌强调了语气正色道。

话语之间你能够感受到范凌对自己平台所能实现价值的那份自信与骄傲。这份骄傲可能不止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肯定——特赞刚宣布完获得一笔红杉中国领投的千万级A轮融资。而且也是市场对高质量技能需求水平增长下的顺势而为。

根据麦肯锡研究院的一份研究表明:中国的设计行业从业者数量已经达到1700万,在未来5年内,中国创意阶层将占劳动力的17%,达到1.3亿人。而包括设计师在内的创意阶层的体量则更加庞大。这群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无论在哪,只要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杯咖啡、无线网和电源,就能投入工作。

这是种新时代社会环境下不需要被全职雇佣的工作形态,我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特赞信奉的正是是共享经济理念下的按需经济规律。那将目前看来还是相对低频需求持续放大,牵扯到平台如何进而做大平台规模和影响?

范凌给我做了一个例证:世界上最大的传播集团WPP在设计领域的研发投入水平(WPP集团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拥有 60 多个子公司,主要有智威汤逊、奥美广告、伟达公关、博雅公关等)。

“2015年它在广告领域的外发设计投入有19亿美金的规模,那么平行的广告行业还有那么多高技能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广告行业一般会配置百分之六十五的创意设计人力 )那么如果有一个平台能够按时按需大量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的时候,那这些公司就能更优化全职和按需的这个比例。项目多的时候,它可以迅速扩张他团队;项目少的时候,其实它的成本是会降下来的。所以对于这些高频使用高技能人的行业,也是特赞希望去切入的。”

这里说的是趋势,风已经刮起来,如何乘风扶摇直上需要的是拿者风筝线的人!其实去年10月特赞刚上线的时候,设计师们就已经可以找到像万科,绿地这样的大企业订单。但范凌坦言道。这样的任务订单其实是非常零碎的,“你并不知道它下一次发布需求是什么时候。”

所以特赞这样的平台要想吸引更多设计师,就势必需要发掘更多高频次的企业客户需求,而上文所说的例子已经证明了市场蛋糕很大,要如何让企业客户看到平台的诚意,更方便得通过平台完成交易比如项目的发布对接,财务法务等这些按需经济服务中的风险因素,如果能够相对应在平台都得到流程化保障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些是下一步特赞要努力去做的事情。”范凌告诉我说。
特赞办公场景_01

上图为团队工作环境

从去年十月正式平台开放的半年以来,特赞成功得“撮合”了不少有趣的设计师在上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有参与到实现过程,很多原本小圈子里的人也找到了发挥兴趣更好的舞台。范凌也借机,跟我聊起了几位颇有意思的入驻平台设计师们的故事:

雅俊,一位法国人。很有设计相关经验的他给特赞提了不少意见,也接了不少单子被人点赞,完成质量很高。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在一个法国小镇上,做着奶爸,喝着红酒,在特赞接接单顺便给平台吐吐槽,做设计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消遣和添加剂;

还有一位平台用户本身很厉害,他是K11的设计总监。他有自己的固定圈子和时尚品牌客户,但他特别想赶时髦,他觉得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一个特别性感的东西,于是来特赞上找到一个工业机器人的项目合作,结果客户反馈也很好,但他做这一切不是缺钱或者什么别的,纯粹就是出于喜欢。

“我们觉得就是做设计创意的东西,都需要热情和激情,兴趣是撮合匹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恰恰这两位都是我理想中特赞平台用户的状态。”

拿着红酒隐居俗世随手画个设计方案站着把钱挣了——这一天离作为设计师的范凌有多远我们不知道,但此时此刻这里,还有更加重要的事业等待着——一个创业者范凌。
特赞_工作照02

更多对话干货收录见下:

动点科技:范老师心中好的设计标准是什么?

特赞范凌:好的设计就是——特赞上的设计(笑)

动点科技:中国现在想要诞生Frog这样的设计工作室还有多远?特赞能否给予平台设计师一些更高设计追求上所必备的条件和土壤?

特赞范凌:我们除了为平台设计师建立工作的保障外,还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才数据服务型的公司,我们一定希望能够帮助创业者建立他自己成长的轨迹,就像淘宝过去十四年发生的事情一样,最早先建立一个公平的交易,慢慢到后来注重自身的品牌还要走向国际化。特赞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让设计师在甲乙方沟通这件事上能够花更少的精力能够让这些规范化运作。那么我们的设计师是不是就开始关注自己的设计作品质量,是不是就会去学习反思更多缺点,关注到像是Frog所提倡的设计结构性形而上的东西。

动点科技:范老师作为有为青年对年轻创业者说几句话?

特赞范凌:现在中国的创业门槛很低(正如杰夫·汉默巴彻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头脑,都在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糟糕了。”)马云讲了理想和梦想的区别,梦想是一个人做梦叫梦想,理想是一堆人一起做梦并且努力的实现,这叫理想。现在还有很多有本事的人在做水平一般的创业。我们特别希望就是这些牛的人,可以为了一个理想加入特赞这样的创业团队,更快更牛去实现一些宏大的梦想。为10年以后制造机会。改变这个社会对于梦想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