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ac98f77c0d6_size320_w1600_h1200

上周,央行牵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旨在规范线下二维码支付业务经营行为,这意味着在裸奔了两年后,央行终于承认了二维码支付的地位。

在2013年7月份,中信银行率先将二维码支付推向市场。但在2014年3月,央行以二维码安全性存疑,需要等待安全验证为由,叫停了线下二维码的支付业务,这让当时跃跃欲试的金融机构有些傻眼。在当时,除了没有防伪功能,支付指令验证手段单一无疑是二维码支付的最大缺陷,在缺乏其他方式交叉验证的情况下,二维码支付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

但央行并没有把这种支付方式完全堵死,在2014年8月,微信首先启用了扫二维码“转账给朋友”和“面对面收钱”功能,支付宝也在同一时间重启了二维码支付场景,这背后显然有央行的授意——在最初的推广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的方式是“反扫”,即让商户用扫码器扫消费者生成的二维码,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这种做法得到了监管层的默许。

两年之后,支付宝与微信几乎垄断了移动支付,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习惯了用二维码支付在便利店和餐厅消费,在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央行的正名无疑只是顺水推舟。

“央行担心的还是风险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定义就是小额、高频。这种定义里的使用场景就是便利店、超市和餐厅里的小额消费,而不是拿二维码去转账、汇款。”一位银行业从业者告诉动点科技,“二维码实际上是个信息传递的手段,把支付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验证方式还是以支付密码和手机短信为主,这些信息都很容易丢失,所以只能做小额支付。另外,二维码支付刚出来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标准,再加上央行也担心那么多第三方支付全都一窝蜂去做,肯定会出问题,所以把它叫停了。”

央行在两年之后重新确立二维码支付合规地位的同时,也对这项业务施加了更多约束条件。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对于提供二维码支付的支付机构必须取得相应业务资质,这意味着二维码支付也将如第三方支付与征信业务那样实施牌照管理。另外,支付机构在实名制落实、反洗钱规定及相关技术标准都有了明确规范的要求。

在文件下发之前,银行业重新开始了布局。7月15日,工行正式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包括邮储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广旗下的二维码转账业务。银行的优势在于,他们能更容易满足央行对合规与安全性的苛刻要求,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商户风险评估体系是支付宝和微信这类第三方平台所不具备的。但在裸奔了两年之后,支付市场的格局已经彻底改变——当两家寡头悉数瓜分市场之后,一个确立二维码支付合规地位的文件恐怕也改变不了什么。

在去年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统计中,支付宝以72.9%的份额居首,财付通也占比17.4%,在餐饮、超市、便利店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支付场景里,支付宝和微信的地位已经很难被撼动。即便银行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其功能和服务往往都与支付宝高度重合,吸引用户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银行或许本身就缺乏推广二维码支付的动力。“能带动新的支付方式的群体就是消费者,但这些人群恰恰是银行不太愿意接触的,不赚钱嘛。所以相应的产品出来能够得到银行内部多大的支持,还是未知数。”上述从业者说,“央行当时把二维码叫停,很大程度上也是反洗钱的考虑,这个跟之前限制支付宝的余额支付异曲同工。”

更何况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今年7月,支付宝宣布启动“天天立减”活动:从7月20日到10月31日期间,用户使用支付宝在线下商户付款,可以享受随机立减优惠,总补贴金额将超过1亿元。而在上周一,超过70万家线下零售门店参与了微信支付的无现金日活动。

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银行的信用与安全性依然能发挥优势,比如对公业务或是大额的转帐。但在目前,政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行业规范与牌照管理相继确立之后,银行的优势或许才能逐渐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