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shujiqiren

在资本退潮的态势下,寻医问药、好大夫、就医160等平台相继传出了转型或者裁员的消息,整个移动医疗行业似乎开始走向寒冬,但医护人员匮乏的痛点却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辅助医护人员工作的医疗机器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曾预测,到2018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的销量将会达到4000台,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34.4%。天智航董事会秘书邢玉柱表示,医疗机器人按照用途的不同目前主要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及护理机器人、转运机器人和诊断机器人几大类。

这其中,天智航主要是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核心,为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微创手术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目前骨科机器人已经研发至第三代。第一代骨科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长骨骨折;第二代骨科机器人产品应用于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等创伤骨科手术;第三代骨科机器人天玑则是平台型产品,产品适应症覆盖了骨盆骨折等创伤手术及全节段脊柱外科手术,已经于2016年11月16日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

据《中国外科年鉴》统计,中国每年骨创伤病例高达2000万例,需要手术治疗高达79.35%。由此可见,骨科疾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然而由于骨骼的不可见性和高强度、多场次的手术易造成医生状态的不稳定,使骨科手术的准确性性和稳定性难以保持。针对前者,目前市面上解决方法是采取术中透视,但强度大的X射线暴露对患者与医生都会有影响。

邢玉柱表示,骨科机器人的价值,就是引领骨科治疗迈入机器人智能辅助的精准时代。骨科机器人的作用就是把手术过程中对医生能力、标准化程度要求最高且重复性的一部分工作由机器人辅助完成,既实现了手术的精准性又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受到辐射的影响。同时,骨科医疗机器人具有远程手术功能,远程专家可通过互联网为有需求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手术“遥规划”,这将有助于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及边远地区医疗专家不足的医疗核心痛点。

tianzhihang

据了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天智航公司开发的第三代骨科机器人系统,由操作手(相当于医生的手)、控制系统(相当于医生大脑)、导航系统(相当于医生的眼睛)和各种配套手术器械组成。官方称“天玑”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在多模图像配准、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可提升手术精度,减少术中辐射,提高手术效率,并具有减少术中失血量和组织微创等优势。

手术机器人的细分领域有软组织操作机器人和硬组织定位机器人两种。众所周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软组织操作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5年其全球装机量约为3600台,年手术量高达57万台,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天智航则专注于硬组织定位机器人上。

邢玉柱向动点科技表示,公司当年之所以选择在硬组织定位机器人上进行研发主要考虑骨科疾病一般属于急症,患者无法从容选择医疗机构,临床需求迫切。目前除了天智航之外,像以色列Mazor的Renaissance机器人,法国Medtech的ROSA机器人也都属于硬组织定位机器人。

在医疗硬件领域,安全认证与临床试验是产品落地的两大关卡,医疗机器人也是如此。医疗机器人如果要上市,在中国就必须拿到中国的CFDA,而在认证、评价过程中,需要有大量检测和临床验证。如果无法证明产品是安全和有效的话,很多产品是没法取得认证并进入临床的。邢玉柱强调,天智航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医工企的深度结合:临床医生提出产品需求并未产品提供临床验证,工程技术深究技术提出解决方案,公司产业化团队负责产业化开发和产品生产并最终服务于临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一种创新的技术转化成稳定、可靠、能够拿到认证和许可的产品并最终上市。

这也都体现了医疗机器人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据邢玉柱介绍,在创立之际,公司就与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和骨科优势临床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已经在北京积水潭医院、301 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等10多家医疗机构得到应用,累计完成2000多例手术。

当问及天智航下代机器人是否会加入深度学习和视觉识别等技术时,邢玉柱表示,目前这些技术尚不成熟,公司已在研究额跟踪相关技术。手术机器人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和有效,目前在医疗领域机器人的作用主要还是辅助手术。

额跟踪技术指通过高精度光学相机监控术中机器人和患者的位置,一但发生偏差,会自动调整机器人手术路径。

据悉,在完成B轮融资后,天智航已于去年11月份上市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