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 Title Arts

前天我在家旁边的公园跑步,路过一个相亲角。自然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资料过来互相砍价,但也不乏“毛遂自荐”的。其中一个资料卡引起了我的注意。

该男是70年代生人,自称转业军人,五官端正,相貌伟岸,还特意点出自己是“大眼睛,双眼皮”。他对女方的要求,要比他小5-6岁以上,除了贤惠善良,勤俭持家,“无不良嗜好”等等之外,还要求身高得160以上,肤色白皙,“大眼睛,双眼皮”,“拥有优良遗传基因和生育能力”。最后补了一句,“丰满型为佳”。

你看,这个人介绍写的真是栩栩如生,三两笔你就知道这人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你会发现,这种文字风格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筛选器,让不符合条件的女士可以自愿离开,不用浪费时间。

婚介平台,父母介绍,亲友介绍,自己认识,去公园相亲角……你选择了不同的筛选器,你就会遇到不同的对手。

在婚介平台,特别是宣传上针对大龄未婚恨嫁青年的平台,你大概率会找到自卑内向,不愿见人,软弱可欺的男性,和不知是不是骗子,反正都很少的女性。

以前我可是也听说过,在主要依靠男性荷尔蒙驱动的色情网站、陌生人交友平台等上面,女性用户远少于男性,此时平台免不了要造点假,弄点人工智能的“妹子”充数。反过来,在女多男少的地方,例如刚刚启动的直播平台,也得平台给网红主播灌点儿水,才能“冷启动”。

对于专业骗婚人士而言,在没有办法时注册婚恋网站的(男性居多),天生就好比待宰的羔羊一样。这也是个绝佳的筛选器,只不过筛选结果对处于渴求中的一方而言毫无意义。

程序员遭遇“骗婚”自杀的大新闻,还带来另一个讨论,是针对所谓“程序员”或者“IT男”思维。

有人坚称这是刻板成见:都说程序员不好找对象,但是工作家庭都处理得很好的程序员也有很多,而且越是这样哪里都优秀的程序员,越是在编程的本职方面也优秀。

可是看问题不能只看特例。程序员给人形成生活圈子很窄,很木讷,不善交流的印象,甚至也包括“格子衬衫”的印象,并不是社会刻意为之。

一个社交能力欠缺的人,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他只适合做几十年前的流水线师傅,或者做现在的程序员——在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技术工种都还算能带来小康以上的生活。

这些不需要跟人交流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给了内向,性格缺陷,喜欢独处的人一个避风港,让他去为社会发挥价值。但这样的环境跟社会是隔离开的,这些人的知识储备,信息来源,甚至讲笑话的笑点,都跟社会大众很不一样。

相对的,女性则受制于男性主导的环境,难以融入和生存。结果,剩下的男人们在“和尚庙”里面呆久了,难免会有些社交障碍。由此,IT互联网这个职业本身,成为了婚姻市场的另一个筛选器。

我还记得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五道口一个园区上班,当时园区管委会跟居委会差不多,总爱搞点儿过年送饺子的福利,就安排了一次单身男女联谊。但好心好意的阿姨过来给我看她觉得合适的配对,你说我一个88年的,愣是给我介绍了一个80年生的姐姐——我不是歧视姐弟恋,但这总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长相上太“显老”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女性在IT互联网的圈子里太少了。

我们依然会时不时看到公司年会上请女优,“程序员鼓励师”做花瓶,无处不在的职场性骚扰,对女性生育赶尽杀绝的规则设计。职场依然是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环境,而程序员、产品经理、创业者们的圈子,更甚。

曾看到有人问,为什么一部分农村地区男女比例这么悬殊,还是改变不了生儿子吃香的观念。互联网圈也是男女比例悬殊,但整体上针对男性设计的职场环境和文化,不也没什么改变么?

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比让农村人多生女孩要难得多。这得要求女性从小就开始对STEM感兴趣,要他们的家长摒弃学文学理的成见,还不能简单地仅仅让当前的企业为了保持男女比例,而对女性放宽入行标准。

让程序员在工作和生活圈当中遇到女性同行,他们当然可以成就一场更美满的姻缘。但这做起来太难了,所以程序员们也就只好继续“不好找对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