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 年,动点科技 TechNode 发起了「ChinaBang Awards」年度评选。几年来,我们见证了一大批创业公司成长为行业内屹立不倒的独角兽,而伴随着「ChinaBang Awards 2018」的到来,我们特别推出了此次专题,与大家一起回顾饿了么、摩拜单车、滴滴、小米等这些 ChinaBang Awards 得主的发展历程,并见证更多让你心生澎湃的创新力量。

尽管“在线社区”一词已经变得陈词滥调,但过去十年间建立起在线社区的科技公司数量极少,其中明确主张科学价值观的更是屈指可数,而果壳网在这个领域知名度、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曾获得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为杂志撰稿。2008年,他成立科学松鼠会,将中国的优秀科普博客作者们聚集在一起。

两年后,果壳网成立,名字来自《哈姆雷特》一书。莎士比亚在这部书中写道“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而果壳创办者选择“果壳”一名,是将网络比作果壳,果壳网“所谈论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在果壳网成立时,其公司内部曾经定了一个标的,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探索频道。探索频道提供有趣的教育科学节目,涵盖通俗科学、科技、历史、考古等。此外,从科学专业性角度看,节目也值得尊重、可信任。

果壳网的生产方式与探索频道类似:由专业的作者创造科普内容。果壳的编辑们往往是理工科背景,他们本身就是某个科学领域的专家。比如其网站上的医学编辑招聘页面的基本要求是“医学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2-3年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其他则与写作科普等相关。

姬十三曾在接受动点科技专访时解释说:“这个并不是说我们做大量的像探索频道那样的视频,而是说我们希望成为互联网上能够让人们易于接受的科学内容。所以从这个出发点来讲,我们过去一直是这么在做的。”

果壳网提供的内容与普通人相关,又有科学的探索,从标题也可见一斑。比如“根据形状、颜色和纹路挑选西瓜有科学依据吗?” “为什么人类混血的好看,其他动物纯血的好看?” “你怕长胖,NASA却在担心宇航员掉体重”。

事实证明果壳的尝试方向是正确的。截止2015年12月,果壳网微信公众号在新榜的“百科”类公众号排名第一。

在传播形式上,姬十三表示果壳新媒体要及时跟进内容传播形态的变化。果壳一开始使用图文形式,并在去年推出“果然知道”品牌。

果壳网逐渐获得早期用户和一定知名度,并在2011年获得3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来自挚信资本。之后,姬十三又于2012年获得ChinaBang Awards 「最受欢迎创业者或创始人」奖项。而对于世界知识传播领域来说,2012年是“MOOC之年”。这种开放式大型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真正进入热门的生活。纽约时报表示,MOOC创业公司得到大额融资,并且与顶级高校合作,逐渐兴起,比如Coursera, Udacity, and edX。

2013年,果壳推出MOOC学院,为中文用户提供全球课程服务。为解决语言问题,果壳“MOOC学院”与Coursera达成全球翻译合作伙伴关系,用户自发组成的“教育无边界字幕组”为40多门课程制作了中文字幕。

根据最新数据,MOOC已经拥有超过120万用户,聚集了超过60%的MOOC中文学习者。

果壳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完成B轮和C轮融资。B轮数千万美元来自挚信资本和IDG资本,而C轮2000万美元来自好未来和IDG资本。

在科学传播之外,果壳也在探索知识的文创,把知识的内容发现印在文创产品上,变成产品售卖。截止2016年12月,果壳网的日历产品《物种日历》销量突破20万册。

姬十三对于果壳的总结是“我们一直坚持得还不错,到今年为止我觉得商业化也算对得起过去七年创业的成绩。今天来讲果壳本身带讲是一个盈利性的公司”。

在获得好未来领投的C轮融资时,姬十三表示“果壳未来将在教育学习方向继续发力”。基于原有的科学内容生产和传播业务,向教育学习类产品拓展。

面向成人市场,姬十三领导一个团队在2015年、2016年推出知识付费产品“在行”、“分答” 。在行分答会使用一些果壳的资源,但是保持着独立运营。

姬十三的身份除了果壳 CEO,还有在行分答创始人,现在他以“一半一半”的方式分配自己在两家公司投入的精力。

对于火热的学生市场,果壳在今年2月又上线了果壳少年。顾名思义,这是少年班的果壳网。果壳网联合创始人姚笛表示,他们已经为果壳少年组建了各个学科的教研组、编辑部、作者群。值得提出的是,果壳少年还拥有了一个少年编委会,成员全部由少年组成,他们参与内容选题、策划、编写、定稿的全部环节,更重要的是,只有经过他们评审的内容,才能上线。

不难看出,在获得了80后、90后用户后,果壳网准备陪着他们的孩子长大。


下期预告:2017 年,艺术圈的一条消息在互联网圈子里炸开了锅——世界上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V&A 将社交通讯应用微信列为第 76 号展厅永久收藏展品。可以说作为一个展品的它,不得已将自己与互联网隔绝开来。而在博物馆外的现实世界里,它同样不是一款称得上开放的产品,甚至用它的创造者张小龙老师的话来说,它诞生的七年间每一次谨小慎微的更新都伴随着一个关键词——克制。敬请关注下一篇文章《微信,走出社交王国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