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师,战地记者,癌症大数据创业者······从经历可以看出,李小轩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航天工程大部分用于军工,但是我个人非常反战,所以后来索性在美国做了十多年的战地记者。”李小轩希望尊重生命。不过,渐渐地,他却感受到:在自然疾病面前,人类对于生命的尊重是最力不从心的。

而说到疾病,不得不说癌症是带来绝望的“罪魁祸首”。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全球共记录了 1410 万例癌症病例,到 2035 年,全球癌症病例数量将达 2400 万例,增长幅度将达到 58%。癌症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类别,所以我们也是谈癌色变。这个阴霾将笼罩更多人,然而目前我们却无法将其制服。

李小轩也被这个庞大的数字震撼,所以,他决定创业,加入“抗癌队伍”。癌症是凶恶的猛兽,人类已经与其抗衡多年,方式也多形态各异,有研发新药的,有创新治疗手段的,也有新兴的大数据分析公司。其中大数据技术虽然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备受青睐,市场上医疗大数据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癌医生也是其中一员。

癌医生是李小轩帮助更多人与癌症抗衡的武器,这是一家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再结合 AI 技术的医疗服务公司,其提供集合了线上癌症专科问诊、线下癌症基因检测、癌症病人化疗用药随访和 AI 数据分析功能的平台,可以贯穿癌症病人的化疗过程。

“ 80%  的医疗数据都藏在各大机构(医院,研究所,检测等)睡大觉,没有共享。其次,每一个医疗数据收藏点都只有有限数据,就算开放研究,往往数据不够,而作用有限。”和大多医疗大数据公司的出发点一样,李小轩也看到了医疗数据不通的痛点。所以,打通数据障碍是当务之急。

但是因为医疗数据涉及个人信息,所以直接将医院的数据围墙强行拆掉并非可行的办法,李小轩认为以服务为导向,从一个细分的应用场景深入收集数据更合适。癌医生则是从癌症化疗场景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的癌症远程医疗平台。“以不适当用药为主的‘人为医疗过失’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第三大原因。其中以癌症化疗为例,它的最大挑战就是用药反应不良,副作用大而生活质量下降,寿命减短。”李小轩这样介绍。

为了减少癌症化疗的副作用,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医生在给病人用药的时候会进行相关用药基因检测,也就是看病人可不可以吃这个药。为了验证,医院或者药厂需要做做活体老鼠实验,这个过程会耗费约半年时间。然而,有的癌症患者可能已经等不到结果出来。

这样的不幸是非常遗憾的。李小轩也很难容忍患者在这样有机会好转的情况下失去生命或者信念,所以他建立了一个癌症医疗数据平台,企图给癌症病人提供化疗过程中的服务。

首先,癌医生会提供相关的基因检测服务,帮助病人做初步的用药治疗。然后,癌医生 App 会作为一个数据收集工具,建立一个癌症病人资料的大数据库。通过 App,医生可以在线上远程跟踪管理化疗病人的用药反应,如病人的验血、体重等变化。患者也可以在线上进行癌症专科问诊,与医生交流。“与其像很多公司一样花钱买数据,不如通过有效的服务积累大数据。”这是李小轩的思路。接着,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平台以后可以实现 AI 辅助医生做预测分析,帮助更多病人更精准的治疗。“癌症有几百种,你不可能短期内全部覆盖。所以只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上,通过 AI 的分析了解更多的可能性。”不过,李小轩表示,随着数据积累和机器学习,平台可预测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全面,也可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医生不是全能的。医疗数据要么没有,要么数据量庞大,单靠医生一己之力分析对于他们来说压力非常大。而通过技术完全就可以帮助他们理清很多不必要的数据,他再判断分析靠不靠谱就可以了。”据李小轩介绍,AI 技术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得力助手”。

通过这个闭环实现,患者等待用药检测的时间会大幅度缩短,其癌症治疗花费也会减少。对于医生而言,也可以远程管理患者,不用担心非住院患者的日常状况。除此之外,癌症数据库会像滚雪球一样增大。这些数据对于药厂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药厂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缩短制药的周期,减少弯路。不过,大数据应用的服务前提是建立足够大的数据库,目前还是处于数据采集阶段。所以,据李小轩介绍,医生目前的商业模式也是考虑以第三方服务的形式来实现,即:提供检测服务和搭建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盈利。

医疗是一个“寂寞”的行业,变现慢,投入多,门槛高,所以创业者必须要“耐受”。癌医生尚未融资,不过即便没有资本的助力,李小轩也要坚持走下去。“远程医疗的说法在战场上就有了,现在我希望现在可以通过AI、大数据更好地赋能远程医疗,让偏远地区的癌症患者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他说。

 

图片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