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 11”电商大战后,苏宁首席运营官荆伟在 TechCrunch 国际创新峰会 2018 深圳站上给我们展示了该公司的成绩单:“我们在‘双 11’ 的第一个小时就配送了 20 万单。除了苏宁易购以外,我们线下有接近 1 万家店参与了‘双 11’,整个活动当天 24 小时,除了线上,还有 5000 万人走近了苏宁的实体店,当天累计 100 万公里配送,相当于走了地球 25 圈。”

AI 加新零售的概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苏宁作为老牌电商,在人工领域会做什么样的尝试和布局呢?据了解,2016 年苏宁便已经入局了人工智能领域,成立了智慧零售 AI 学院,2017 年将 AI 定义为苏宁的战略方向,并在智慧零售的基础上提出了场景互联网。那么 AI 在苏宁占据什么样的战略地位呢——“我们有超过 4 千套系统,超过 1 万名自己的专业研发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把原来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交给 AI,交给大数据了。比如说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大量地布局苏宁小店,今年年底已经有超过 1 万家门店,而且我们已经实现了用 AI 来选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精度总提升 15% 至 20%,这其中产生的效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空间。”荆伟说道。

但即便是像苏宁这样体量的公司,从手工运作、信息化运作、大数据运作到现在的 AI 参与运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几大挑战,荆伟坦言其中一大挑战是 AI 能力的构建:“我们 AI 团队在选品领域,前一年是没有产出的。我们以往提到的 AI 行业化使用、产业化使用,产业化使用又有几大元素,算法、算力、数据、行业化场景,而其中数据和行业化场景其实是在我们的科研或专业团队以外的,也意味着过去的数据和我们现实数据相差非常大。”另一个挑战是业务方向的调整:“以选品为例,单品决定了门店的销量,意味着任何一次尝试,对于我们的业务团队来讲,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业务部门参与进来,探讨数据方面的选择、数据标签的体系,等等,这个过程对于业务体系也是一个挑战。”荆伟说。

荆伟介绍,围绕零售和消费品,苏宁内部分成 A、B、C、D 四个环节:A 环是围绕消费者的家庭展开,B 环是零售直接服务,C 环是渠道和分销,D 环是品牌和制造。在这四个环节中,以优先级来看,需求、体验、数据是优先选择的标准。在 AI 零售赛道上,不乏有国内外线上线下的大玩家,苏宁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对此,荆伟信心满满地说:“我个人认为,AI 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实体经济来说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台阶或者说是机会,尤其在消费品和零售领域。”对消费者的服务,荆伟认为这是苏宁尤为突出的地方,他举例说:“苏宁总部有一家 AI 体验店,当一个人走进门店,系统会基于你的体型建议选购哪些早餐,交互屏上会出现选项,消费者选择其中一个,机械手找到这个商品后便会在门店将其交给消费者。”

荆伟强调,未来苏宁线下体验和消费者的交互将形成紧密的互动,他们内部已经把线上看成了过去式,现在更多是谈场景互联网。他同时透露,在 2019 年,苏宁还会把 AI 零售大脑的平台开放给产业圈,让大家都能够来分享 AI 新技术对零售界的赋能。智能零售虽广受热议,但相对来说发展并不成熟,荆伟也认为, AI 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当前正在进行时。“我个人觉得 AI 今天以厂家推动门店的数字化,这是第一步。随着慢慢的数字化,AI 的能力会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这个过程中,谁能够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商品和服务来提供给家庭和消费者,谁就会成为未来在这个体系里的赢家或者这个体系里面的真正的领军企业。”

据了解,截至目前,苏宁线下门店累计超过 1 万家。荆伟并不认为 AI 技术仅仅局限在线下体验店,他表示其未来一定会围绕上述四个维度发展。不可否认的是, AI 和大数据的确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荆伟对于想要与苏宁对接业务的创业者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类似于苏宁产业中的产业者,我建议是把基础的制作研究交给专业的公司、专业的团队去做。我们作为产业的使用者,没有必要从零开始,我们应该紧密地和产业中的基础能力研究团队进行产业上的协同,让他们去完成基础能力的研究,我们做产业化的设计和产业化的部署。第二,苏宁是开放的,我们愿意和产业中的朋友,甚至是零售的同行来共同探讨、共同建立 AI 的智能零售大脑。第三,在 2019 年,我们会把内部的现有能力和产业中的朋友伙伴共享,打开我们的企业边界,把我们数据中的算法、能力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