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年份,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调整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危机,以及抓住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创新机遇,成了2020年的第一要务。
8月27日,成都高新区携手领英(Linkedln)在成都、北京两地共同举办了创新合作项目“In West”线上发布会及研讨会,圆桌论坛中,阿里巴巴、可可豆、IBM、领英、中欧商会、中美商会以及中英商会等代表就宏观格局下的战略部署、成都发展潜力、未来发展机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圆桌论坛第一部分节选内容:
后疫情时代、全球化、数字化转型,对各方都有哪些影响?
◆Alan Beebe(中国美国商会总裁):实事求是地说,在过去或未来四年中,我认为商业投资、贸易仍然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针对国家安全这个话题而言,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定位,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都不是这个话题的专家,但我们非常鼓励两国政府都能够把国家的安全窄化一些,不要把商业都放到这个范围中讨论,对于商业投资这些话题,我们希望能够非常开放的谈论。
当提到疫情、中西方关系、技术发展的时候,无可避免都会感受到好和坏两个方面。抛开这些来讲,我们注意到,很多跟中国交往了几十年或驻点在中国的成员公司,都在做同一件事——重新评估企业全球战略计划,考虑在中国的企业角色。每个月关于新冠疫情的报告,让人触目惊心,很多企业还在等,拭目未来发展,从投资角度来说,今年很难做决策,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我们相信肯定会内含一些非常重要的机会,中国在这团迷雾中独树一帜。
◆潘新春(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总经理):从阿里巴巴来讲,我们真正遭遇这次类似新冠的挑战,最先始于17年前的非典,2003年淘宝刚刚创立,那时候我们500人,有一个员工感染了非典,整个公司就被隔离,所有员工搬回家里工作,在2003年公司全部被中断,挑战非常大,那时候开始公司就预想到要走线上这条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去年11月11号(购物节)整个阿里巴巴全部在线上,无论是办公、管理、交易系统所有在线上。
这次新冠对我们有一些影响,但是更多是启发我们怎么样帮助平台上的商家和个人用户得到更好的成长。我记得2月份新冠刚刚开始的时候,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余辉主任到成都办公室来调研,调研复工复产的情况,实际上阿里巴巴就没有停工停产过。这次疫情中看出,凡是恢复比较好的,都是数字化做的不错的企业,受影响小的也是数字化做得不错的企业。
讲到疫情前和疫情后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确定和不确定性,刚刚大家讲了很多,数字经济、全球化、包括有人讲到区块链。第一个确定的问题,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虽然当前有一些问题,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或是民族主义的问题,新冠实际上是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全球化做的这么好,这么厉害,一下子因为新冠让大家不适应了,所以有反弹,这个确定性一定是不变的。另外一个确定的就是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我们传统的全球化模式要发生改变,转变为数字化,我不清楚同声翻译把【全球化】翻译成哪个词,我个人认为有三个词语,一个是globalization,可能好多嘉宾刚刚讲的都是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transnationalization。我觉得可能globalization在当前有一些影响,但是真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受影响,数字化的升级是未来全球化的核心。
刚刚有嘉宾提到了产业链及成都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全球化不等同于国外的企业到中国、到成都来投厂。设一个基地顶多叫全球化的一部分,或者准确讲是供应链的某一个地方化、本地化,顶多第一步解决了全球资源要素的最大最优化的配置,所以我觉得离全球化这个话题还比较远;第二步是全球市场化的问题,第三步是到成都投资及全球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如果大家的企业到成都来投资,把成都看成更大的市场,或者把成都看做带给企业更大增值的区域的话,我觉得这个全球化就是比较好的示范。
阿里巴巴作为一个全球化公司,我们仍然觉得未来通过数字科技的力量,把全球全世界的资源要素,包括人才、供应链的配置,要进行真正的重造,而不是简单的升级、转型,重构思考一下我们是made in china or made on internet,是不是还有传统的供应链和原来的商业逻辑要全部进行颠覆。
◆Steven Lynch(中国英国商会执行董事):我个人从来没有想过会在线上会议的环境开会。疫情催发了一些新的局势,回想过去中英之间的关系,往来贸易使两国间变得更加紧密,这对我们双方都非常重要。疫情对全球化进行了重新定位,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在供应链这端下功夫,让产业更加理性化或更具密切性。
◆Massimo Bagnasco(中国欧盟商会主席):疫情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意识到必须在各个方面做出更多工作。除了关注商贸以外,也可以将视野拓展到金融市场,因为金融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市场,以此才能全方位刺激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
也希望中国将目光投放到欧洲市场,关注欧洲市场在供应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助力中国发展。对于成都的发展而言,我非常看重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欧盟的公司来讲,大部分成员企业提供的是数字化的服务方案,因此欧盟企业可以在服务业与成都找到更多的合作机遇。
◆郑军(IBM 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从IBM的角度来看,庚子年以后整个市场环境变化非常大——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转型,导致全球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驱使各行业拥抱数字化转型,这是我们看到产业本身发生的变化。
在新冠之后,企业如何在大的经济环境中快速成长并抓住机会成为了主要挑战。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企业现金流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企业面对危机,能否生存并保持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成了决策者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双重影响下,企业加速了走向数字化的进程,经济成长型的需求,在疫情环境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而对于管理尤其是成本管控这方面的一些需求,则大幅增长。从IBM的业务来讲,我们感受到了疫情对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圆桌论坛第二部分节选内容:
本期,商会及企业家们将围绕成都的发展潜力、对成都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其中,商会从服务、软硬件、品牌打造、教育和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企业从差异化生态体系竞争、人才优势、助力企业发展等方向提出了建议,以下是圆桌论坛第二部分节选稿:
成都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家如何判断它的潜力?
◆潘新春(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刚刚致辞时牛清报副市长提到,目前已有301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成都投资,其中60%的五百强企业在成都高新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接下来我可能从两个方面提出个人建议,第一是如何让这些已经落户的企业更好地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仅是简单地吸引新的企业落户,同时也要让早期落户的企业做大做强;第二是如何通过政府的数字化帮助政府commitment people也好,companies也好,通过技术的手段去提升营商环境,尤其是在现在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情况下,传统的思路和方式是很难解决企业对新的营商环境的要求。
◆Steven Lynch(中国英国商会执行董事):成都作为中国的新一线城市,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中国政府从上到下的令行禁止;其次是成都在创新、基础设施、物流运输、高精尖人才等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取得进步;最后是成都和重庆之间有一个桥梁,在某些地区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可以在成都落户,也可以到周边地区自由工作,我们看重这样的增长前例,所以我们认为成都这座城市是在周边最具先发优势的。
◆Massimo Bagnasco(中国欧盟商会主席):非常感谢主办方今天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研讨机会,从中国欧盟商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相信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面成效显著,成都在世界银行近年的排行中,吸引外资方面已经上升到前十名,中国的很多方面,包括贸易环境、营商环境等从原来的八十几名、六十几名提升到现在的三十几名,甚至二十几名。在创新方面,成都本土城市管理、电子信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文创行业及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在市场和营销策略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案。
此前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74个成员企业中有10%的大企业把核心业务落户到了成都,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开始思考迁移到成都,我们认为成都或许会成为中国欧盟商会的另一个开篇。
其次,成都近些年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双4F机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高精尖人才、便利的贸易市场等等要素构成了一个新的成都。
◆刘文章(成都可可豆动画创始人及总裁):成都是非常悠闲安逸的城市,同时也是非常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城市,在历史上有很多非成都籍或者非四川籍的名人在成都建功立业,比如闻名全国的武侯祠,就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造,也有像纪念诗圣杜甫的杜甫草堂,在都江堰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应该说很好的印证了成都人开放包容的城市心态。
可可豆动画在成都已经有超过十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打磨精品带动产业发展都是可可豆动画的长期目标。团队成员有很多都是本土的职员,也有不少外省员工,所以我觉得在成都这座城市来创业、工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宏观格局下,各位如何看待成都未来发展的机遇,或者是想对成都及成都高新区提出哪些建议?
◆Alan Beebe(中国美国商会总裁):成都作为国际非常重要的市场,在与全球进行链接的时候,除了打通数据的鸿沟外,还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是服务,如何利用低成本的人才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去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二是软硬件的提升,目前成都吸引外资方面在中国同类型市场上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但如果想要攀升到更高附加值的行业当中,就必须要立足于全球来看,不能仅在本地发挥优势;三是品牌的打造,如何把品牌推出去,是成都目前面临的一大难点,我们知道天府四川的食物非常美味,我认为这不是单一的体验,而是需要“以人为本”——先以这样的方式把人气聚集在一起,再把成都更加人性化的内容跟商业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把“西南风向”打造起来。
◆Steven Lynch(中国英国商会执行董事):我非常同意Alan Beebe刚刚提到的三点,除此以外,我认为现在最大的增长点和趋势就是教育。尤其和研发公司、大学之间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能跟成都的大学建立非常好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纵向挖掘更多潜力,以此带动产业发展。
其次是沟通。我们必须要继续推动双边的合作和探讨,我眼里的成都,最大的关键词是包容和积极向上,英国也特别想接触中国,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它能够让英国看到更多的非常好的商机,我们必须非常开放和诚实地来对话,机会才能够成熟,真正成为现实。
◆Massimo Bagnasco(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对于欧洲的公司,如果想在成都拓展,或者想在中国的西南部分拓展商机,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开放性。目前来看,当地官员的开放性是很好的,他们总是准备好、关切我们的需求并迅速地匹配对应的措施来应对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需要定制化的服务来帮他们找到市场,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落户到成都的原因。但我觉得成都或许可以从自然环境等方面再多多展示成都的优势,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成都。
◆郑军(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IBM在成都已经26年了,如果给成都一个建议,我建议从整个未来发展,以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为起点,去考虑应该建立什么样地差异化生态体系进行竞争,利用区位优势及既有的资产和经验,打造一个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生态体系的一些主题,政府在这其中扮演支撑角色,把主题和生态建立起来,让成都进入到更快发展的轨道上去。
其次,成都的作为西部屈指可数的万亿级城市,除了天时地利之外,人才优势也非常明显,吸引了大量的全球化企业投资发展,英特尔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在成都的发展上,应该去探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或者是一种新的业态去颠覆传统模式,让更多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