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文化已经在在中国存在几千年了,但它的做法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这些年来,消费人群和消费习惯都已经改变了,但买豆腐的方式跟20年前似乎也没什么区别。”磨逗的创始人林超跟我们分享说,来自豆腐世家的她,出于对传统豆腐行业的理解和现代消费习惯的分析,决定将传统豆腐行业进行消费升级,打造一个受年轻人喜欢、做法和口味更丰富的豆腐品牌。

“虽然历史悠久,但一提到豆腐,还没有立马能想到哪个品牌。”林超说,于是,她与团队在2017年成立连锁豆制品品牌磨逗,要打破民众对传统豆制品的固有观念,打造中国豆制品知名连锁品牌。“豆腐还是一门很好的生意,首先成本比较低,很有营养,产品种类的延展性很大。”林超介绍。

磨逗的首家门店开在北京望京的生鲜卖场内,主打“手工现制”,把磨豆、煮豆浆、制豆腐等过程搬到门店的透明厨房里,顾客可以现场观看。在产品品类上,除了传统的豆腐、豆浆传统的豆制品之外,磨逗还增加了豆腐丸子、豆皮、炸豆腐等小吃类和佐餐类品类“我们产品分为两个维度,传统的豆制品不能丢,让顾客尝一口豆浆和豆腐就能了解我们的产品质量是好的,同时拓展我们的产品类型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林超介绍,目前磨逗店内整体SKU(产品种类)维持在40种左右,平均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除了对产品种类的创新,磨逗更多的创新体现在供应链端。林超表示,在供应链上,磨逗坚持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手工制作高品质豆制品,从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直采,采取中央厨房模式提供食材。供应链系统也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升级,对于每次的产地进货、运输配送、分发调度货品等全流程,后台均会有详细数据信息。对于门店的热销滞后品、货品复购、搭配选购等数据在后台实时监测,以此来驱动货品的创新、展示、组合、迭代等。“尤其是今年疫情以来,我们意识到数字化能力非常重要,数字化系统对我们降本增效非常有帮助。”林超说道。

在用户数字化方面,一方面,磨逗借助饿了么、美团、盒马鲜生等第三方平台的公域流量,收集用户性别、年龄、消费频次及品类等基本信息;磨逗也积极构建私域流量,自建微信小程序,构建会员体系,尝试标签化用户画像。另外,努力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分析数据并给线下门店引流,增加客户粘性,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高品质健康豆制品地位。

在渠道上,磨逗通过线下直营店和线上入驻第三方新零售商超相融合,并与生鲜企业。目前已入驻盒马鲜生、华联等,并在北京拥有31家门店,据林超透露,目前所有门店都实现盈利,平均回本周期为三到五个月,月坪效在9000左右。

今年五月份,磨逗刚获得由青松基金领投、北京生活服务基金跟投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筹备下一轮融资中。林超透露,磨逗在筹备拓展中央厨房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