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外媒报道,戴尔在2022年年底告知供应商,公司计划要大量减少产品中使用的中国制芯片的数量,包括非中国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此外,戴尔还计划,到2024年,停止使用所有中国制造的芯片,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中国以外生产的芯片。

此外,戴尔还要求电子模块和印刷电路板等其他组件的供应商和产品组装商,要按照戴尔的计划提高在中国以外国家的产能。要求在2025年前,实现五成产能移出中国的目标。据悉,惠普也在评估产能迁出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

早在十月,一直跟踪苹果的分析师郭明錤发布推文,称苹果三年内要让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去中国化”,这将占到出货量的25%-30%。

苹果最看好的转移地是东南亚。其中,泰国可能会成为MacBook的主要生产地,印度生产的除了自用,会更多供应产品给全球,份额会达到整体出货量的40-45%。越南也成为苹果转移产业链的热门地点。

此前,苹果一直不讳言生产链转移的事。在苹果要求下,鸿海、和硕和纬创三家代工厂,不断加强印度产能。彭博的分析报告显示,到2023年春季,苹果将有5%的iPhone生产量在印度完成。而三家则承诺将这一数字提高到20%。

2022年12月份,CNBC发表了一份SAP进行的一项美国公司涉中供应链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超过52%的美国公司计划在2023年将调整其涉及中国的供应链。

而根据天眼查数据,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共有20余家分支机构,包括沈阳分公司、西安分公司、南京分公司等,其中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办事处、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等8家已被注销或吊销。

笔电产业链依赖中国

早在1995年,戴尔便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戴尔的产业链逐渐实现彻底的中国本土化,从设计、研发,到采购、生产再到销售,一系列环节都在中国完成。

根据数据提供商Canalys的数据,戴尔和惠普2021年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总出货量超过1.33亿台,而这些产品大部分组装都在昆山和川渝进行。目前,戴尔在中国的产业链已非常成熟。去年戴尔官方也曾表示,在过去27年时间里,戴尔已与中国深度融合。

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个人电脑出货量5700万台,戴尔出货720万台,市占率排名第二;在戴尔全球5930万台的个人电脑出货量中,中国出货占比12%。

除了戴尔,惠普、宏碁、华硕等品牌也对国内供应链较为依赖,诸如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等6大主机生产商企业,以及包括戴尔、东芝、索尼、苹果、小米、联想等众多笔电品牌,都已落户重庆。

有记者曾从重庆经信委了解到,重庆经过多年发育,已形成“品牌+代工+配套”的垂直整合产业体系。主要通过品牌商带动ODM跟进,然后发挥品牌和ODM的带动效应,引进大量零部件企业,从而形成“品牌+整机代工+零部件企业”环环相扣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销量也需要畅通的、成本较低的物流通道来保障。据了解,利用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运输笔电产品,实际运行时间比海运快30天~40天。

戴尔们能否离开中国

目前,戴尔笔记本电脑的两大主力代工厂仁宝和纬创,正在不断扩大越南产能,建立新厂,以满足戴尔的需求。纬创在中国台湾、越南两地的PC生产线,产能总和预计在2025年能占到40%。

然而这只是预估情况。众所周知,立讯精密2016年就在越南北部建厂,2019年还给越南工厂增加了2.5亿美元投资。而富士康、歌尔声学、比亚迪都在越南开设了工厂。

不过,这些工厂的体量完全无法和中国境内工厂相比。郑州富士康作为苹果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有30万工人,人口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而越南为苹果生产产品的31家公司才聚集了16万人。

遥想2017年广州财富论坛,库克非常坦诚地表示中国的制造业是熟练技术工人、复杂机器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体。这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见,上下游通畅且丰富的供应链和高级工程师,在几十年的ODM中,只有中国积累下了制造业高级人才和上下游资源。

结语

近年来,PC的辉煌逐渐落幕,作为全球出货量排名前五(长年排名第二)的品牌,近日IDC 2022年第四季PC市场的报告显示前五大品牌中戴尔下跌量最大,戴尔出货量1080万台,市场份额16.1%,同比下滑37.2%。不仅如此,华为等新兴品牌开始追赶,并凭借和手机、大屏产品的联动等优势进一步夺取传统PC厂商的市场份额。

话说回来,忽略美国对中国围追堵截的各种政策,一些品牌在全球化逆转的局势下将供应链转出中国本无可厚非。然而国内产线的成本和海外业务的投入如果没有妥善平衡,只是靠某种政治鼓动和一腔“热血”急不可耐地要实现中国产替代,未来势必会成为戴尔们不可承受之重。毕竟有利可图,才是企业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