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时间有一种说法,随着苹果在电动车领域的退出,奔驰宝马放弃全面电动化,重新将燃油车调整为未来主要目标,福特、通用、大众推迟电车产能扩张,而日本的汽车巨头一直不看好电动车;在中国市场,则各大厂商似乎都在降价,新能源车的企业似乎在财务报表上都遭遇到了压力。实则不然,新能源车行业是一个长跑类的业务。在这背后,其实各个厂商都在铆足了劲暗自加力。

奔驰宝马开始加大新能源基建和灵活布局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对电动车业务此做了回应:奔驰对电动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不变。在中国市场,奔驰将继续推动电动化转型,给客户带来丰富豪华产品选择。至于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节点,奔驰只是表示将电动化目标推迟5年,未来10年将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这实际上是一种暗自发力的态势。目前,奔驰已凭借EQA、EQB、EQC、EQE、EQS、EQS SUV和EQE SUV等诸多产品,实现了对豪华电动轿车及SUV等两大车身类型的覆盖。在过去的2023年,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累计卖出了24万辆纯电动汽车,其中就包括22.2万辆梅赛德斯-奔驰车型和1.8万辆Smart车型。

去年宝马集团共向客户交付了 37.5 万辆纯电动车,同比 2022 年增长 74.1%,纯电产品在集团总销量中占比已经提升至 15%。加上 PHEV 车型后,宝马该财年共售出 56.5 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前年增长 30.5%,销量占比约为 22%。这也证明,宝马如今推行的全系产品电动化策略,正帮助其稳步向电动车领域过渡。如今,中国不仅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单一市场,同时也是其电动化车型销量的有力推手。

梅赛德斯-奔驰与宝马合资成立的北京逸安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北京朝阳。该公司将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以满足国内客户对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据悉,该合资公司计划至2026年底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并计划于2024年起在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开始运营。该公司将利用双方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充电运营经验及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理解,向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宝马集团的客户提供如即插即充、线上预约等无缝数字化充电体验的专属服务。同时,该公司的充电网络也将向公众开放,在充电便利性、速度和品质方面打造更加可靠、便捷的充电体验。

宝马集团坚信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并将此理念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链中。宝马在中国的电动车全部使用绿色电力生产,动力电池退役后实现原材料闭环回收,以节约资源并减少环境影响。宝马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世代”量产车型,采用全新的BMW eDrive电力驱动技术,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续航里程和整车效率。

氢能经济也是宝马关注的重点,宝马将氢能视为未来个人出行的潜在驱动能源,并已在技术上为批量生产做准备。宝马在中国进行了iX5氢燃料电池车型的上路试驾,展示了氢动力技术的驾驶乐趣和可行性。

日系厂商在新能源车上的转型也不遗余力

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本田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将开始就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可行性研究。为了进一步加快实现碳中和和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努力,必须加强环境和电气化技术以及软件开发。两家公司达成谅解是基于相信有必要结合各自的优势并探索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包括汽车软件平台、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核心组件以及配套产品。

本田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藤村英司本月说,本田知道可能会出现电动汽车市场放缓的情况。即便如此,他说“必须发展电动化”,以实现碳中和,公司将继续推进其电动汽车战略。日产可能会在2028年开始自己生产超紧凑型电动车,目前该公司的 Sakura 车型(由联盟合作伙伴三菱汽车负责生产)获得了成功。

斯巴鲁公司执行副总裁江森朋晃说,该公司在制定1.5万亿日元(约合100亿美元)电动化投资计划时,考虑到了电动汽车市场有可能达到增长平台期的情况。丰田首席财务官宫崎洋一说,不需要充电基础设施的混合动力车作为“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正得到消费者的支持。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目前正准备最早在2025年实现每年销售500万辆油电汽车,比此前的预期提前了一年。

日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中国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其在燃油车以及混动车领域的‘江湖地位’、丰富的产业链体系以及技术突破的潜力对于行业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实力,也是日系厂商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车企依然在新能源车道路上继续狂奔

在未来几年时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比较快的发展,渗透率也会继续提高。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持续的科技新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培育高素质人才成长,催生高水平开放市场,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从政策端来看,目前国家提供了许多税费方面的政策优惠,如车购税、BEV消费税、养路费和车船税。从消费端来讲,消费者更明确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倡导的大趋势。

国资央企把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谋划实施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战略,长安汽车实施香格里拉计划,全面启动电动化转型;东风公司组建高端电动品牌岚图汽车,全力进入新能源赛道;中国一汽发布红旗阩旗技术发展战略,全速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转型。

而从厂商来说,也就是产品端来说,中国市场上的新能源车产品还在继续推陈出新。小鹏将在一个月内面向全球推出10万至15万元新品牌A级产品,将搭载小鹏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甚至无人驾驶系统,并可实现盈利。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因为芯片缺货和工厂搬迁,耽误了上市和量产,预计从4月份开始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此外,与江淮合作的车型售价将达到百万级别。按照雷军此前的规划,小米汽车2024年将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其首款车型小米SU7计划第一年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

总结:

总的来说,现在只是全球新能源车行业的一个中场休息时间,并没有所谓的减缓时刻。中外厂商都在蓄力进行下一阶段的较量。而在这个时刻,也是淘汰赛的阶段,将会非常的残酷,任何对于市场的错判,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一场大战之前的平静,之后将迎来更加强烈的竞争,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