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BEYOND 2024上,北控水务带来了聚合新质生产力,智绘未来新水务的嘉宾主题演讲。阐述了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分配以及产业的深度的迭代,从而促成的新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国家的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方向以及新的希望。

北控水务研究院院长薛晓飞主持下,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袁志国、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董雅红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在《新时代背景下北控水务协同创新思考》演讲中提到,创新是一个基石,而模式是一个杠杆,只有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来结合,它才能发展出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或者模式。水务环保行业里面,创新主要做三个时差,第一个是政策的时差,第二个是经济的时差,第三个是技术的时差。

北控水务在重资产持有下产生创新土壤,然后在土壤下去利用场景的驱动来产生各种各样的专业公司,由这些专业公司再去创造其相应的价值,这样心质生产力就有了创新的主体。

新质生产力一定有新型的生产关系来主导它。在这样的一个产业思维下,整个从技术创新到这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产业链,到产业生态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持续的研发过程当中,从第一步开始应该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第一步要从高校到企业这部分开始。

专业公司,科研等研发技术创新一定是从水务行业、环境产业一直向双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不停的延伸,它才能产生真正的效应,而这样我们的主体就会逐渐的转变。把科学家、专家从打工人到事业合伙人的转变,能够让他在每个阶段都有成果的分享。

此外,北控水务有产教融合,有10个产业学院,未来也希望能够在香港和澳门有这样的产业学院,培养基层的污水厂的厂长,自来水厂的厂长,城市环卫的这样的组长等人才。已经编制了7套教材,用专门的产业教材来解决这些问题。有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已经有5000多个项目和600多个成果,17个命题方向。通过团队和企业的导向,用产业思维来推动我们的技术模式的创新,把技术创新看成企业当中的一项业务,而用业务管理的方式是去对待创新,让创新能够产生直接价值,而不再强调它的间接价值。

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袁志国在《城市水系统建模中的知识和数据融合》演讲中提到:确实有很多数据,但是还称不上大数据,和现在大型的语言模型去相比,它动辄就是几千亿个参数,然后多少百个TB的数据,我们的数据只能算是小数据,而且经常还不是太可靠,但是和那些语言类的学习模型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因为是工程的系统,已经经过了上百年几百年的研究,有很多物理规律,也掌握了它物理规律,那么有大量的知识在里边,对将来的机器学习建模会有很大的一个帮助,因此认为它不是智慧水务里学习建模,它主要是一个知识和数据的融合问题。

水系统其实是一个工程系统,我们做建模的时候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一定要开发出这种模型的结构,模型的构架能把人类物理知识有效的结合进去。

对于 ChatGPT大模型,他认为是有了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去真正解决问题,专业小模型要起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专业的模型还需要专业的人去打造,而不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模型能解决问题。

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董雅红在《澳门科技大学碳排放核算与碳中和路径探索》演讲中提到,澳门在第二个五年规划就已经提出了要做好相关的碳中和碳达峰,并且会支持相关的碳中和的科研工作。从学术论文上看碳中和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的集中的区域是在我们的中国,还有美国和西班牙。

澳门大学建立了温室气体清单,气体排放热点的识别以及零碳路线的规划预测和管理框架。关于碳排放管理实践,澳门大学为了契合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一个要求,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她认为,校园的碳排放管理意义重大,其不仅是校园产生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低碳教育。 澳门科技大学做为澳门本地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有责任率先开展校园低碳实践。 未来需要将相关研究进行横向推广、纵向深入。其中包括横向推广:澳门中小学低碳;纵向深入: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北控水务研究院院长薛晓飞在《新时代背景下北控水务协同创新思考》演讲中提到,北控水务科技集团想在未来10年实现轻资产转型,将北控水务这几十年积累的重资产这些势能转化成轻资产的力量。

北控水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内,认知是科技创新是一个全过程,像技术专家只是一方面,科学家也是另一方面,要真的创新成功,那就是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实现价值,还需要有产品经理、技术经理、项目经理以及营销经理等,这些人的协同创新努力才能够变现。这个是在集团进行战略转型方面提出的未来的创新工作的路径。

要搭平台,能聚拢资源,最后要把这个事情做实,变成实体,做产业,做企业或者做孵化等,只有这样做才能真真正正把科技成果良好的转化成价值。

产教融合北控水务这些年构建了一些大赛,和教育部等一起,像创新创业大赛办到第七个年头,去年参赛的高校有1000多所,涌现出来了一批比较卓越的技术和团队。在创新指导战略上逐步在落实,包含了管理创新、数字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生产创新等几个维度。

在接下去的圆桌讨论上,围绕主题“科技创新·摹画未来”,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袁志国;丰盛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CEO潘乐祺;北控水务集团总裁助理黎定高;北控水务研究院院长薛晓飞分别进行了观点的分享,主要提到了以下几点:

学术界提供创新数据,推动企业进行创新落实。数据的融合和收集,能够在未来的节能减排、碳中和上给于算法上的支持和帮助。企业、高校、创新成果之间的转化,要有一定的联动。高校也好,研究机构也好,这些科技成果转化的更好,在一个企业来讲,它的底层经营、管理、战略创新,是它技术能否真正市场化价值化做的好的一个底板,就像球台一样。

另外,还要搭平台,做好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好创新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同时,要兼顾商业模式创新还有管理创新。要把人工智能跟我们的产业结合起来,尤其是一些垂直产业,解决好产能问题。

谈到城市建设和规划及环保,几个嘉宾都认可做好低碳生活,零碳排放,还有加上数据经济,这几个方面都是未来城市的特征。以后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要协同统筹。我们国家也面临一个设施更新情况,大规模建设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是整个设备设施更新改造,甚至是污水厂的就地升级还是大有可为,一方面从企业来讲,要依靠自己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去服务这些改造工程,就地改造也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采用也是大有可为的。提质增效基础设施需求可以被发现,需求也可以被创造。

谈到人才培养,需要一套机制和土壤把人才发掘和培养出来为行业所用。北控水务的科技平台做好了以后,高校老师可以来,会有一定冗余空间,让这些人能够在高校流动起来,学术氛围有,创新的氛围有。此外,希望也有更多的人才能够在澳门这样的城市留下来,参与到水处理行业。

背景:

北控水务集团是北控集团旗下专注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旗舰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北控水务集产业投资、设计、建设、运营、技术服务与资本运作为一体,水处理规模位居亚洲和国内行业前列位置。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北控水务集团总资产达到1839亿港币,主营业务收入249.8亿港币,服务领域遍布全球9个国家、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球拥有19000多名员工。北控水务拥有水厂及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447座,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30多个,流域治理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地下水处理业绩也是佼佼者。

引领科技变革,构建“云-链-端”运营新范式,赋能轻资产业务转型。首次向行业提出“未来新水务”概念,启动未来新水务开发计划,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未来新水务研究中心”。ESG评级提升至A级,成为水务行业唯一一家获此评级的亚洲企业。

此外,搭建产教融合“新高地”,成立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跟产教联盟的融合也可以为澳门地区带来人才和发展机遇。

作为一家领先的专业化水务环境综合服务商,北控水务多年来深耕主业,聚焦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污染、海洋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持续助力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增添福祉。北控水务以佳发集团作为重要载体之一,依托其多年海域清洁经验及专业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海洋清洁业务。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承办海上垃圾清洁及处理工作的主要合作商,北控水务佳发集团负责香港海域清洁及海上油污污染物处理,包括拦截及收集海上油污和清理残留的海上危险及有害物质,保护和修复香港海洋环境,为香港市民守卫这片蓝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