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无界,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进程。这里,动点出海将和大家一起回顾上周(2025.07.21-2025.07.27)东南亚地区的科技互联网领域都有哪些事件发生。

高校并不缺乏创新。

学生在课题中提出的问题,研究者在实验中探索出的方法,往往都蕴含着被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潜力。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校园科技创业仍止步于“有创意、无路径”的阶段。从技术验证到产品成型,从原型搭建到市场落地,每一步几乎都意味着一道新的门槛。

不过,这一情况也正迎来更多改观,尤其是对新加坡的高校创新而言。如笔者近期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日前启动的 NUS VC Program,或许正是在试图回应这些“路径断裂”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该计划将1.5亿新元资金用于支持那些已完成初步验证、具备商业可行性的初创企业,尤其聚焦源自NUS科研体系、处于“种子轮之后”阶段的校园创业项目。

与往常偏向教育性或孵化式的校园创业支持不同,这一次,NUS引入了与专业风投机构的联合投资机制,意图将学术系统中的技术积累,与市场体系中的评估逻辑更直接地连接起来。而这一设计的背后,是对“从教育走向企业”这一过程的系统性重构:一方面,通过国家研究生研究创新计划(GRIP)在校内培育创业意识与初步能力;另一方面,在技术走出实验室的关键节点,配套提供融资、导师辅导与市场网络资源,从而避免团队陷入“技术有了,但什么都缺”的常见困境。

当然,不难发现,随着校园创业逐渐走出“以参赛为目标”“以展示为终点”的阶段,问题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学校是否能真正成为创业路径的一部分,而不仅是一个出发点?从这个角度来看,NUS此次的尝试更像是一个机制设计上的样本,而非单一的扶持计划。它的意义在于是否能提供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路径:让“科研成果”具备市场转化的起点条件,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内部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在AI、气候科技与生命科学等新一轮技术驱动变革中,高校仍将是知识与创新的核心源头。但要让这些源头真正对产业与社会产生结构性影响,仍需在制度与路径设计上做出更多实践与修补。而NUS VC Program的尝试,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以持续观察与检验的起点。

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本期正题。

产业&动态

NUS推出1.5亿新元创业支持计划,加速深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NUS VC Program是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旗下创业机构NUS Enterprise推出的一项1.5亿新元计划,旨在为本地深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从科研孵化到市场拓展的系统化支持。该计划与国家研究生研究创新计划(National GRIP)形成衔接,重点聚焦“种子轮之后”的成长阶段,通过与Granite Asia、4BIO Capital等专业风投机构合作,联合投资并提供创业导师、市场规划及融资网络等资源。它反映了新加坡在风险投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依托高校驱动与资本协同,探索深科技成果转化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路径。

亚太企业看好AI,但也在削减预算:在生成式AI加速渗透的背景下,亚太企业在投入热情与实际行动之间显现出明显的脱节。ServiceNow最新报告显示,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主要市场的AI预算占比普遍下滑,而战略不清、治理缺失与部署碎片化正成为主要障碍。以新加坡为例,仅三分之一企业具备统一的AI愿景与跨部门透明度,超过一半尚未建立正式治理框架,员工对AI影响岗位安全的担忧也持续上升。尽管部分企业通过流程重构取得更好成效,但多数仍停留在“叠加工具”的阶段,单点部署普遍,系统复杂度加剧。整体来看,亚太企业正处于AI转型的关键深水区,亟待在预算配置、战略协同与组织治理上形成更系统性的应对方案。

马来西亚批准181.25兆瓦可再生能源项目,总投资约4.4亿美元:据悉,马来西亚政府通过上网电价(FiT)机制批准48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81.25兆瓦,预计带动约18.7亿林吉特(约4.4亿美元)投资。项目涵盖沼气、生物质和小型水电三类能源,计划最早于2028年开始向国家电力公司供电。本次批准来自2025年初开放的FiT项目申请,共收到59份申请,其中48个符合技术与财务标准。此举将有助于提升全国电力结构中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新加坡旅游局与OpenAI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AI在旅游业应用:据悉,新加坡旅游局(STB)已在近期与OpenAI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先进人工智能在本地旅游行业的应用。合作内容将涵盖自然语言理解、数据分析与个性化解决方案生成等AI能力,支持旅游业应对生产力与转型挑战。该举措是STB“旅游2040”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提升行业对技术变革的适应力。OpenAI将协助STB在多个场景中整合其技术,支持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East Ventures:25年上半年东南亚初创企业融资环比下滑24%:风投机构East Ventures日前披露,2025年上半年东南亚初创企业融资总额为20亿美元,较2024年下半年的26亿美元环比下降24%。管理合伙人Melisa Irene表示,融资减少主要受创业生态中欺诈、资金挪用和财务造假等问题影响。不过,她也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融资额较2024年同期增长7%,在挑战中仍展现出一定恢复迹象。

KKR拟50亿美元收购新加坡数据中心公司STT GDC:据悉,私募机构KKR正与ST Telemedia洽谈收购其旗下数据中心运营商ST Telemedia Global Data Centres(STT GDC),潜在交易估值超过50亿美元。KKR目前已持有STT GDC 14.1%股份,若交易达成,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数据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STT GDC在包括印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欧洲在内的20个市场运营超过100座数据中心,提供托管、互联及相关服务。交易仍在推进中,存在不确定性。

初创公司&投融资

健康科技公司Respiree完成1160万美元A轮融资:新加坡健康科技公司Respiree宣布完成1160万美元A轮融资,由We Venture Capital与ClavystBio领投,资金将用于扩展美国业务、设立休斯顿总部,并拓展至海湾国家和泰国等新市场。Respiree专注于结合AI与可穿戴设备进行患者监测和护理路径管理,产品已落地美国、澳大利亚及亚太地区,并与罗氏诊断等国际机构展开合作,正加速推进其全球化战略。

观点&观察

在怎么花钱这件事上,马来西亚消费者在数字化上冲得更快:马来西亚正加速迈向多元化的数字支付社会。尽管现金仍具一定主导地位,二维码、电子钱包与即时支付等新兴方式正在迅速普及,消费者对便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持续上升。与此同时,从AI理财到社交媒体嵌入式支付,马来西亚用户正积极拥抱支付创新,但对数据安全与隐私控制的关注也在同步上升,展现出“便捷”与“信任”之间的微妙平衡。这场关于“如何花钱”的技术竞赛,正在当地重塑消费逻辑与支付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