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今年的ChinaJoy期间,AppsFlyer在上海举行了一场以《2025游戏App全景观察报告》为主题的媒体沟通会。现场,AppsFlyer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玮博士围绕最新的全球与中国游戏市场数据,分享了他对出海趋势的观察与判断,并就行业关心的多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他提到,全球游戏行业正在经历从“流量红利”向“效率驱动”的转变。过去十年,全球游戏下载量实现了近四倍增长,但从2023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竞争重心正从增量转向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游戏厂商也进入了一个策略调整期——不再单纯追求铺量和短期回收,而是更多考虑生命周期的延长、变现结构的优化以及市场布局的精细化。

王玮博士,AppsFlyer大中华区总经理

品类的变化尤为直观。过去一年,中国出海的超休闲和休闲类游戏在海外安装量大幅提升,而中重度产品则出现明显下滑。王玮博士认为,这与用户获取成本上升密切相关,短平快的模式越来越难维系,“以前有些超休闲游戏生命周期只有两三周,现在大家会希望产品能运营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这样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优化玩法、调整投放节奏。”为支撑这种长线化运营,混合变现模式成为普遍选择,广告和内购结合的收入结构,正在取代单一模式。

在地域投放上,美国依然是中国厂商获取高价值用户的首选市场,日本、韩国紧随其后,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也保持着稳定份额。相比疫情前“撒网式”的扩张,如今厂商更倾向于集中资源在能带来较高回收率的地区。同时,跨平台趋势明显增强,一些大厂的PC端收入已占到一半以上。王玮博士指出,这一方向目前主要由具备投入能力的大厂引领,但未来会有更多中型厂商跟进。

谈到中国厂商的优势,他表示,在买量策略、渠道优化、素材迭代、防作弊等方面,中国团队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的,很多UA团队都有管理大额预算、跨区域投放的经验。但在本地化上仍存在不足,对当地文化、社群和渠道的深度理解往往需要依赖当地团队配合,“如果目标是更高的渗透率,线上与线下团队的协作必不可少。”

AI的渗透是现场讨论的另一重点。当前,它在游戏营销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内部提效和素材生产。借助生成模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一天就能产出十余个创意,而配合素材分析工具,可以更快找到转化率高的版本进行迭代。长远来看,王玮博士认为,AI有望打通从素材生成、投放到效果优化的全链路,实现无人参与的自动化营销。同时,垂直文化圈层的营销(如二次元周边经济)也在与AI技术结合,通过精细化创意直接触达特定人群,让素材本身成为“定向工具”。

在问答环节,他还回应了关于新兴市场的提问。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他表示,越南近年来的游戏出口增速全球领先,当地团队在模仿和迭代上的能力突出,虽然体量难与中国相比,但凭借一亿人口和活跃的开发者生态,被他视为“值得持续关注的市场”。

对于未来中国游戏厂商的出海方向,王玮博士在现场总结说,全球市场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单一的爆款已难以支撑长期增长,真正需要的是在产品打磨、跨平台布局、用户价值挖掘以及本地化运营等方面形成协同能力。他认为,这不仅关乎一个产品的成败,更决定了企业能否在不同市场长期立足,“从一开始就要以更长线的思路去规划,把产品和市场当成一场持久战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