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正在酝酿一场几乎前所未有的变动。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透露,这家足迹遍布全球的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正考虑将现有业务划分为三大投资单元,从而提升自身回报能力和效率水平。

据悉,设想中的三部分单元的定位分别是:负责新加坡本土的核心持股(例如新加坡航空)、管理海外投资、以及统筹该机构所有的基金投资业务。

目前,这一方案仍处在讨论阶段,尚未最终敲定,但一旦落实,彭博社认为,这将从根本上改写这家已有51年历史的投资巨头的运作方式。

作为背景,这种调整方向与淡马锡当前架构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淡马锡的投资由不同高管按照资产类别或地区来管理,例如房地产或中国市场。而一旦转为三大单元制,高管职责将会由此更为聚焦,从而避免横向分散。

消息也指出了几位涉及此次变动的潜在关键人选,这包括:淡马锡首席财务官方静仪(Png Chin Yee)、长期负责淡马锡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并已移驻巴黎的Nagi Hamiyeh,以及即将接掌Seviora的林明亮(Gabriel Lim)——Seviora作为淡马锡在2020年设立的全资资产管理平台,被认为可能在重组方案中承担更多职能。

相应的,这一重组拆分设想也并非凭空而来。根据淡马锡上月发布的财报,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其投资组合中,本地控股公司占据41%,全球直接投资占36%,基金与资产管理平台占23%。于此,不难发现,所谓一分为三的架构拆分,也是把这三大板块的组合分布进一步映射到组织架构之中、使投资类别与管理边界保持一致的一种体现。

在动因层面,报道称,推动本次重组讨论的另一重压力来自淡马锡长期回报的表现。尽管过去一年中淡马锡的净投资组合值升至4340亿新元,创下历史新高,但其十年期年化股东总回报仅为5%,与更为保守的GIC持平,但低于同期MSCI世界指数。资产规模与收益差距之间的落差,使得如何在长期主义的框架下进一步提高效率,成为管理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针对这一局面,财报中,淡马锡也透露了一些思路——依旧把“长期”作为战略核心,但也在人工智能、可持续和另类资产等领域持续加码。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并未改变投资方向,而是希望通过更契合投资组合结构的组织形态,为这些长期布局提供更高效的承载。

至于重组何时落地,外界仍不得而知。同时,淡马锡并未就此传言回应媒体置评。

知情人士称,公司可能在未来数月宣布调整,也可能更早释出信号。随着张志贤(TEO Chee Hean)将于10月9日正式接任淡马锡董事长,市场猜测,这场重组或许将成为新管理层最受瞩目的开局动作。

展望未来,对淡马锡而言,这一动向绝非是一次组织层面的再造,而更像是理念上的一次更新:基于继续坚守“长期主义”的路径,在如何让其庞大的投资机器运转得更为高效的同时,也为这一高效赋予长期主义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