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光环》即将登陆 PlayStation 的消息让人感觉意义非凡,至少对特定年龄段的玩家来说是这样。
从纸面上看,《光环》已不复当年之勇。微软如今拥有并运营着众多更知名品牌,包括《我的世界》《使命召唤》《暗黑破坏神》《极限竞速:地平线》《辐射》《糖果传奇》《上古卷轴》……《光环》甚至已跌出公司前五大 IP 之列。
但《光环》是初代 Xbox 的主机销量功臣,其主角士官长更是微软最接近游戏吉祥物的角色。他就是 Xbox 上的”马力欧”。这就像当年索尼克登陆任天堂 GameCube 的时刻,战争结束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Xbox 在硬件领域已经败北(广义上讲,它仍在生产主机),但一场规模更大、更为复杂的平台之战正在上演。这场战争意义重大,Xbox 为此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甚至相当于一个小国的 GDP。
当动视暴雪的收购案遭到监管机构的反对时,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了此次收购将对 PlayStation 造成的损害。但最终,监管机构最关心的并非此。他们关注的是不可预知的未来。他们关心的是十年后游戏的购买与分发方式将如何演变?下一代游戏平台之战将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以后都会玩云游戏吗?我们会订阅游戏服务吗?所有游戏都会免费吗?还是……继续以 500 元的价格购买游戏,下载到 5000 元的游戏主机上?还是会出现全然不同的形态?答案必然比这些设想更为复杂微妙。但无论如何,若上述未来场景之一甚至全部成为现实,微软将发现自己可能具备强大优势——它拥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先进的技术储备以及丰富的游戏内容库。
说到底,游戏平台究竟是什么?广受热议的“这就是 Xbox”(This is an Xbox) 营销活动也遭到了嘲讽。这有点像世嘉因为任天堂 GameCube 能玩《索尼克》就把它叫做“Dreamcast”。但这种说法并不公平。二十一世纪初的平台之争与如今截然不同。当你用 Xbox 手柄通过 Xbox 服务运行着 Xbox 游戏、看着 Xbox 用户界面时……你手上这台机器的制造商究竟是谁,还重要吗?

Xbox 总裁 Sarah Bond 此前也多次表态,下一代 Xbox 将提供“不局限于单一商店或单一设备的 Xbox 体验”,并优先考虑 Windows。”话句话说,下一台 Xbox 很可能是主机与 PC 的混合体,可以玩 Xbox 主机游戏,也可以打开你的 Steam 和战网游戏库。
摆脱对既有商业模式的依赖可能带来自由。不再执着于硬件后,Xbox 将毫无顾忌地把游戏和服务拓展至所有潜在平台。其已无需担忧守护客厅主机的地位,而宿敌索尼却仍深陷这种忧虑之中。
微软游戏工作室负责人马特·布蒂(Matt Booty)曾表示,Xbox 真正的竞争对手并非其他游戏主机,而是抖音和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的确如此——因为每一位开发者与发行商都在与抖音和电影争夺用户的时间与注意力。这并非什么新鲜事。电子游戏只是人们选择杀时间、投入金钱的众多娱乐方式之一。
诚然,如今的游戏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嘈杂,竞争也更加激烈。当下的游戏或许不如短视频那般风靡一时,但这种竞争一直以某种形式存在。我们只需要继续做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那就是开发出新颖、引人入胜、令人兴奋的游戏。这正是整个行业都应迎接的挑战。
作为游戏开发商,Xbox 或许应该对抖音感到担忧。但作为一个平台,它还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竞争对手,包括 Steam、Netflix、《堡垒之夜》,当然还有 PlayStation 和任天堂。这些平台都是用户参与互动、体验游戏并为之付费的重要渠道。
微软在这场现代平台之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微软仍落后于上述大多数竞争对手(而且差距相当大)。Windows 11 作为游戏平台尚不够成熟,云游戏能否真正成为主流仍是未知数,Game Pass 订阅服务的用户增长空间也充满不确定性。尽管其游戏阵容已显著增强,但玩家似乎更渴望在微软生态之外体验这些作品。
但毋庸置疑,昔日的家用游戏机大战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的平台之争。而微软的目标正是引领这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