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时空智能芯片发布,千寻位置形成时空智能自主可控的技术闭环
4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北京开幕。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公司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展出业内首款北斗时空智能芯片“千寻步光”。这款芯片的发布,标志着千寻位置形成时空智能自主可控的技术闭环。
自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以来,北斗应用已经进入“更高精度、更加可信、更优服务”的新阶段。其中,北斗高精度应用逐步向普适化、标配化演进,由此技术所衍生出来的时空智能,不仅成为全球各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热点,更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会上,千寻位置发布《北斗时空智能基础能力全链路图谱》,首次揭晓北斗时空智能应用全链路的核心环节。从远在太空的北斗信号,到地面亿万台终端接入时空智能,千寻位置所构建的基础设施、基础服务、基础器件和基础软件,是时空智能的四大底层能力。千寻位置全链路自研算法、平台、核心设备,技术安全可控。
作为北斗产业链的基础器件,时空智能芯片,为亿万级智能终端接入北斗时空智能提供了硬件基础。“时空智能芯片基于数据驱动,面向数字化场景的海量需求,提供精确可靠的时空信息,让时空数据在终端、应用和云服务中流转。”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
此次发布的千寻步光BG1101,采用国产CPU处理器,内置RTK高精度定位算法和DR组合导航算法,功耗大幅降低至百毫瓦级,采用高灵敏度设计,稳定输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千寻步光BG1101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的特点,在复杂场景具备智能化定位跟踪能力。
北斗时空智能芯片从设计之初就按“端-云”紧耦合思路,实现“端”算法与“云”数据协同,并且伴随时空智能平台技术持续演进,芯片能力在交付后仍能不断进化。
例如,基于“端云一体”的优势,千寻步光BG1101可通过“抗电离层算法+云端一体电离层抑制服务”,改善全球电离层活跃地区高精度定位不准确的难题。
目前,千寻步光BG1101已量产并投用超百万片,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智慧农业、共享出行等领域,并在实际场景验证其性能。
时空智能芯片的推出,为时空智能服务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高匹配、高集成、可规模化的硬件载体,为未来时空智能应用的规模化增长提供良好的前提。同时,得益于全链路的优势,时空智能芯片可以与时空智能服务深度结合,“云”和“端”的数据协同,让“端”更智能,帮助数据在硬件终端、软件服务中有效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