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_Kong_Skyline-1024-768

这篇客座专栏的撰写者是Hugo Wu,香港互联产业分析师,私募银行家,同时也相信网络经济学。你可以用微信跟他(i-quan)联系。

我最近正在做一系列香港专业人士的调查,看他们怎样使用线上到线下(O2O)的趋势,开始构建服务行业的创业公司。我的理性认为,如果线上到线下的方式可以帮助转化传统的服务行业成为可扩展的数字化业务,那么我们就能看见在香港和新加坡,有更多新奇的业务模型,因为这两个城市在金融咨询和法律服务方面,已经建立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让我迷惑不解的是,我发现实际的情况和想象的不一样:很多的传统服务业甚至都没有突破中国网络封锁。绝大多数都还在使用很老的方式。在外面,很多互联网企业对不同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但是在国内,防火墙挡住了很多东西,就算对于整个变革中核心地位的P2P借贷方式,在香港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公司,除了一家名叫Welab的公司做的还不错。香港的新经济行业模型,跟中国大陆之间的氛围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我觉得在香港缺乏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实在是和这里的人们植根很深的专业文化有关,他们不愿意追求新事物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我自己都不能不想像,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借贷一直在冒险,这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当然也会有一些富有远见的例外,比如Welab的创始人西蒙,他们发布了一个网上借贷平台Welend.hk。

西蒙愿意跟我分享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的准备,尽管他们在香港的增长率非常不错,他们也要做足功课。我问他,他们有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两年时间的野蛮生长,已经导致了一个有违约风险的产业。但是西蒙觉得这个新的市场当中机遇大于风险。他相信在未来几年,Welab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扩张。

“我们从美国的同类网站lendingclub等当中学到的功课,向我们展示了P2P借贷最终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投资差异化的形式。”他解释道,海外经验已经证明,P2P借贷作为一种商业模型是花最低的成本进行个人借贷的有效方式,同时在竞争过后,更强力的玩家会留下来。

在金融行业的专家都明白,借贷行业的基石是一个稳固的风险管理系统。可能这也解释了很多网上借贷公司,在线下的风险管理团队变得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达到数万员工也是正常现象。西蒙解释了他的想法,那就是为什么国内的一些同行,他觉得离线的风险管理是很必要的同时,也要增强对在线数据分析的比率。他进一步指出,很多国内同行缺乏一手资料来处理信用坏账的周期。实际上仍然有Welab这样的外来者可以探索的机会。

西蒙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在2005年台湾遭遇了一次信用卡债危机,他领导花旗银行从那个危机当中走过取得胜利,最终获得了市场份额的控制地位。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典型的金融业务是有30%个人贷款在金融组织当中,再融资意味着更低的商业获取成本,更低的风险控制成本,这最终会导致长期融资的成本下降。西蒙也提到,在那些找他谈合作的人们当中,有很多都是看到他团队当中的专业人士而来。

香港IT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和国内的公司竞争,因为他们缺乏本地的市场感知。我问西蒙他对于业务本地化的方案是怎样的。他说,拥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本地合作伙伴,对于成功的中国大陆市场战略是不可或缺的。但他同时注意到专业的专家,在接下来稳固市场地位的竞争当中,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发挥。他的话也提醒了我:尽管香港的企业家,过去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竞争当中处于边缘状态,在未来他们可能完全扭转局面。只要寻找到正确的角度,扬长避短,发挥专业的人员优势,他们就可以顺着O2O趋势的增加,到达更多的相关产业中去。(译: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