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对于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来说,技术的艰深并不是主要瓶颈,人才才是。正如在 TechCrunch 2017 国际创新峰会上海站 主论坛中,蚂蚁金服人工智能决策总监盛子夏与Leap.ai 联合创始人兼 CTO 周云凯对AI人才的讨论一样,从产业角度而言,单单了解一方面的技术,不能看到全局,或者不懂商业的技术人才就可能会遇到瓶颈。所以科技企业面临的困难是找到有技术并且懂管理,能够组一支技术强大并且可以一起工作的团队的人才。

“现实中,企业很难找到和留住符合需求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些人在技术上符合招聘需求,却不适合公司文化。所以我们才有了 Leap.ai 的这个想法和模型。” 周云凯表示, Leap.ai 的初衷就是用技术方法解决商业问题。成立于2016年的 Leap.ai 致力于构建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针对高科技公司的所有职位。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求职者和招聘人员进行高质量配对,帮助求职者获得适合的岗位面试机会,同时帮助企业匹配对应人才。

首先,求职者在 Leap.ai 的网站或相关应用上建立并完善相关用户信息,包括职业经历,优势,职业偏好等。然后,Leap.ai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将求职者的简介和企业的雇用标准进行对比,为求职者推荐合适的职位,最终推荐的职位还会有人工确认的步骤,增加精确性。

Leap.ai 的 CEO 兼联合创始人 Richard Liu 曾在Google 担任工程总监,在 Enterprise Search,Shopping,Offers 和 Project Fi 等众多产品领域都担任重要角色。周云凯曾任职于微软和 Google。在 Google,他在搜索广告  (AdWords)  部门任职近十年,领导过的项目包括后台系统,机器学习和产品 UI。两位创始人都深知科技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点在哪里,也非常清楚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和求职者表达的信息之间的差距。

“我们希望能够分析个人背景和公司的技术背景,然后看一下这两者是否匹配,以帮助打算在科技领域寻求职业发展机会的人才,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公司和领域。”  周云凯认为在招聘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求职者还是企业来说,职业经历、工作能力和与企业文化是否合适是三个关键因素。“ Google 和Facebook 两家科技巨头的技术门槛都是一样的,但是企业文化方向完全不一样。如果是喜欢系统学习的人才,更适合去 Google,如果是喜欢头脑风暴并迅速实践的人才更适合去 Facebook 。”他说,把人才的偏好和性格特色等和公司的背景结合在一起,双方才会都满意。

据周云凯分析,新一代年轻人 2 至 3 年会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改变,这是一个隐性存在的刚需。目前,整个求职市场可达到4.5亿美元的规模。但现在市场上的招聘相关的公司大部分主要都是强调了求职者做过什么。与之相比,Leap.ai不仅呈现求职者的工作经历,还将其工作能力和求职偏好等因素融合给求职者推荐更匹配的工作机会。

虽然 Leap.ai 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猎头公司或招聘网站一样,都是以求职者为终端用户,企业付费的模式。但是与传统的 “ 广撒网 ” 做法不一样,Leap.ai 利用了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定制化、精细化、标准化服务。例如,求职者在传统招聘网站上寻找产品经理的职位,一般的过程就是先搜索“产品经理”,然后网站根据关键字提取从数据库里挑出所有产品经理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用户,也许会有上千个结果。但没有告诉用户哪个是最合适的,然而用户并没有时间把上千个工作全部看一遍。这一过程具有效率很低,而且结果并不理想的问题。

“ 真正好的服务不是用户搜素什么,我就给他什么,而是根据数据对用户的了解分析,我直接告诉你合适什么。我们不会给你上千个搜索结果,你只需要看我们给的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结果就好。” 周云凯表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选择。除了给求职者提供精准的选项,Leap.ai 还可以帮助写简历,利用人工智能读取求职者的简历,给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和反馈和帮助做一个标准化高质量的格式。“ 其实在写简历的时候,企业最看重的是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而不是你做了些什么事情。人工智能通过语义分析告诉求职者,你做这件事情的哪一部分需要强调一下,哪里才是企业关心的核心。”周云凯说。

目前,Leap.ai 的终端用户量已累计上万,主要集中在美国,其合作企业包括百度、阿里巴巴、滴滴、Uber 和蚂蚁金服等科技巨头。这家公司现已实现盈利,今年下半年它还获得了 240 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此外,Leap.ai 还计划明年上半年准备新一轮融资,以加速自身的发展进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