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无界,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进程。这里,动点出海将和大家一起回顾上周(2022.07.04-2022.07.10)我们都见证了哪些海外科技创业事件发生。

自二季度的科技行业市场波动以来,裁员潮一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现。

在上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尽管印度超级独角兽Byju’s在一个季度内的融资总数(甚至是单笔)就占据了印度当期总体融资规模的6%,但其庞大的企业和业务规模也产生了近2500名的员工(包括合同工)。而在Byju’s之外,无论是其它印度公司或者是东南亚乃至美国地区的科技互联网初创企业,这一缩影也都在多多少少的得到体现——有数据指出,6月份期间, 美国的裁员人数已达16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关于东南亚的您可以点击这里简要了解)。不过,在这样的不乐观的背景下,其中却也有着那么一些相对乐观的观点。

东南亚招聘平台Glints在采访中向外媒指出,以新加坡为例,尽管这里相应的也出现了裁员和招聘冻结潮(因为新加坡身为众多国际集团的区域总部,并且也是全球热门创业中心之一),但在更大的背景上来看,随着近几年来大量资金向东南亚的涌入以及疫情对远程工作方式的逐渐普及,该公司表示,技术类的人才资源仍然处于稀缺的状态。于此,Glints称,一些当地企业(多为国际集团)正在把招聘的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以提供远程工作机会。同时,该公司也表示,尽管职场新人的薪资水平可能会因市场波动下降,但那些中高级层级的人才可能并不会受到影响。

另一家媒体也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Tech in Asia的记者补充道,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那些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也有可能会从中受益。他认为,面对市场波动,初创公司很难留住那些顶尖人才,而大公司的稳定性优势则会在这一阶段中被相对放大。目前,包括Sea Group、Grab、GoTo、Bukalapak等在内的多家东南亚上市企业已经发布了超3000个岗位需求。

以上。

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本次正题。

Ascential以2.5亿美元收购Intrepid:收购方Ascential是一家提供行情信息、数据报告和分析服务的咨询公司,早年曾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据悉,该公司旗下的业务包含数字商务、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零售与金融服务四大板块,主要为品牌商家及其所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提供具有本地化特色的运营建议和发展趋势预测,从而帮助客户高效解决问题,并助力其数字化转型发展和业绩的快速提升。

而被收购方Intrepid由Jasper Knoben和Christopher Beselin共同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电商全渠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入驻到Lazada、Shopee等平台上的品牌和中小企业赋能,帮助它们进行电商代运营,其业务范围涉及账户管理、数字营销、行业洞察和数据分析等。

PINA获得300万美元融资:PINA由Dan van Leeuwen和Christian Hermawan成立于2021年,是印尼的一家数字财富管理平台,专注于提供与资产规划和财务管理相关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此前,印尼市面上的财富管理服务类产品费用高昂,而且存在最低消费的限制,普通大众根本难以企及。PINA的愿景就是打造一款实用的个性化管理平台,为用户自主掌控自己的财务生活赋能。

watchTowr获得800万美元融资:watchTowr由Benjamin Harris创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一家网络安全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据悉,它主要利用自身特有的技术手段帮助客户进行安全漏洞排查,进而采取更新相关补丁等操作进行系统修复来抵御黑客攻击。

据介绍,在过去十年,有组织的网络黑客活动激增,企业和个人用户防不胜防。watchTowr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监测到黑客入侵过程中的实时操作,并快速分析黑客的特征以抓住其薄弱点,并就此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及时回击。较之先前流行的渗透测试等手段,该方法的防御效果更为显著。

对话那昕:在国货品牌的普遍出海阶段,讲好属于出海营销的中国故事:现在还是出海东南亚的好时机么?在见证了近两年间的高速增长态势以及今年二季度以来的低潮期之后,现在,面对这个问题,或许很少有人能够给出一个足够具有说服力的答案。然而,相比于如何找到一个自我说服的理由,如果我们希望看到这一问题所指向的是东南亚市场具备了怎样的成长空间、这里仍有哪些行业领域需要/正在发生改变、或者以上的这些变化会有怎样的刻度等“不是为了出海而出海”的出发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必然的东西将在这里得到发生。

如我们所见,就现阶段的东南亚而言,这片地域已经与早几年前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并不仅仅体现在诸如已经呈现出700亿美元数字经济规模的印尼,或者不断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展露头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 “新面孔”之上,在接下来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在其电商、物流、金融科技的铁三角基石行业的齐头并进下,这种变化的趋势显然还有着足够长的一段剧本正在上演。

McEasy获得650万美元融资:McEasy由Raymond Sutjiono和Hendrik Ekowaluyo共同成立于2017年,是印尼的一家B2B解决方案供应商,旨在为物流供应链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并推动当地运输业的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McEasy旗下同名APP集成了车辆智能管理系统(VSMS)和交通管理系统(TMS)。前者主要用于追踪运输车辆的实时位置,而后者可以协助用户进行物流程序的监控及优化。

Kini获得430万美元融资:Kini由Jordan Fain和Sidnei Budiman共同成立于2021年,是印尼的一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服务平台,旨在推动当地普惠金融的健康持续性发展。

据介绍,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蓝领工人群体数量庞大。这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收入不高,但经常遭遇工资拖欠、支取手续繁琐等情况。此外,由于印尼的金融渗透率低且覆盖面窄,很大比例的成年人既没有条件开设属于自己的银行账户,也难以享受到需要的信贷服务,极易在急用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高息贷款而背上大额债务。

Byju’s将展开一笔22亿美元的收购: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表示,印度教育科技超级独角兽Byju’s(同时也是当地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近日已从多家国际银行机构处获得了一笔24亿美元的收购融资。据悉,基于这笔资金,该公司将把其中22亿美元的部分用于收购美国教育科技上市公司2U。

作为背景,今年5月份时,有媒体称,为了进一步加快其全球扩张步伐,Byju’s同2U以及另一家美国教育科技上市公司Chegg进行了收购谈判。而在此消息传出前,另有消息人士指出Byju’s当时也正在与相关贷方进行谈判,从而筹集一笔超10亿美元的收购融资。

到了上周早些时候,这一传言也几乎得到落地。上周,有消息称Byju’s已对2U提出了收购意向,计划以超10亿美元价格通过现金交易的方式对后者进行收购。而在此次消息传出后,2U的股价上涨了约20%。

出海时刻|王佳梁:出海很难,但依旧足以远航:诚然,如我们所见,就当下而言,企业出海或者出海创业的大潮中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成功者。它们有的身价千亿美元、有的足迹遍布全球或者在某一地域中拥有着近乎绝对的话语权,并且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后继者们正在加入其中。然而,在我们看到这些光鲜时刻的同时,却也不能忽视这一策略的背后除了更大的机遇,也会有着更多新的挑战正待出现——步入“出海黄金时代”并不意味着出海会变得更加简单,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地域选项也并不代表就能轻易将其拿下。

更多情况下,就出海发展而言,如果我们希望去做的不是一种一时的投机举动,那么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当然,这种曲折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消极或者悲观的理解方向。如果用更加直观的话语来表达的话,它将会像王佳梁所说的那样——一直都很难,因为企业需要时刻准备着去面对新的难题,并为此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也或者说,无论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是一种截然不同还是似曾相识的境遇,这些挑战者们总要给出属于当下这一刻时的解答,而这种看似不变的变化也正是本次第三期《出海时刻》所要去探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