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家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Emily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的一项CAR-T疗法临床试验。彼时,这名7岁的小女孩已经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持续抗争了两年,历经无数次化疗无果。最终,Emily成为了全球第一名被CAR-T疗法“治愈”的白血病儿童,在她身上发挥作用正是后来的全球第一款CAR-T疗法——诺华的Kymriah。如今,Emily的肿瘤已10年未复发,这项革命性的疗法也将个性化癌症治疗带入了新纪元。
CAR-T疗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可精准识别并快速消灭癌细胞,被称为“定向巡航生物导弹”。自全球首款CAR-T商业化的5年多以来,这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商业价值已经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10亿美元级销冠诞生
至今,全球共有8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其中6款靶向CD19,2款靶向BCMA,适应症均为各种血液恶性肿瘤。
除了药明居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和复兴凯特的阿基伦赛注射液以外,其他6款CAR-T产品的销售额已经由诺华、吉利德、BMS、传奇生物等药企披露。这6款产品中,上市时间最短的是传奇生物的Carvykti,上市时间最长的是诺华的Kymriah。
动点科技整理自公开数据
诺华的Kymriah是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CAR-T细胞疗法,其目前已获批了三个适应证。2022年,Kymriah实现5.36亿美元的销售,同比下滑了9%。作为8款CAR-T疗法中上市最早、定价最贵的一款,Kymriah成了目前唯一一个营收下滑的CAR-T产品。诺华表示,这是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竞争变得激烈所导致的。截至目前,海外三款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AR-T疗法中,已出现首款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CAR-T产品,它就是吉利德旗下的Yescarta,其在2022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6.9%。在与Yescarta的竞争中,Kymriah在欧美市场的需求出现下降。吉利德的另一款CAR-T疗法Tecartus在去年实现了2.99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70%,增长势头良好。
BMS的Abecma和Breyanzi在2022年合计营收5.7亿美元,两款产品均于2021年上半年获批。Abecma是FDA批准的首款BCMA靶点的CAR-T疗法,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2022年销售额同比大增136%。Breyanzi则是FDA批准的第四款CD19 CAR-T产品,用于LBCL三线治疗。业内分析,基于Breyanzi进入市场晚以及同靶点、同适应症竞争大的情况,其后续的销售很难提高。
传奇生物的Carvykti是FDA批准的第二款靶向BCMA的CAR-T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作为首款成功出海的国产CAR-T疗法,Carvykti的价格已经对标诺华的Kymriah。上市首年,Carvykti获得1.34亿美元收入,与同靶点的Abecma上市第一年1.64亿美元的收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探索控费新思路
2021年是中国细胞免疫治疗的元年。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先后在国内获批上市,在癌症治疗领域掀起一阵CAR-T热潮。
《柳叶刀》显示,截至2021年11月15日,中国已有714项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注册。Insight数据库显示,截至2023年2月23日,已有43项CAR-T细胞疗法在国内进入临床试验。
今年1月,传奇生物的Carvykti上市许可申请已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将与驯鹿生物的伊基仑赛、科技药业的泽沃基奥仑赛共同竞争国内第三款CAR-T疗法。除此之外,这款高价值、高热度的前沿疗法还吸引了邦耀生物、赛比曼生物、博生吉医药、恒润达生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布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国内首款CAR-T疗法阿基仑赛注射液上市一年以来,已治疗超过200名患者,累计销售额达2.4亿元。与全国80多家医院合作,建立了细胞治疗中心。同时,该产品已经纳入了30多个省市的惠民保,50多家商业保险机构将其列入报销名录。
不难看出,与国外的几款产品相比,国内市场的CAR-T疗法的营收相对落后。这背后,产品定价是一大重要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已获批的两款CAR-T疗法的价格分别为120万元/针和129万元/针,而国外获批产品中最低的一款价格为37.3万美元(约257万元人民币)/针,是国内产品的2倍多。这意味着国内产品需取得国外产品2倍以上的销量才能达成同样的销售额。另一方面,虽然定价已经远低于国外产品,但单次费用上百万元的针剂在国内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天价药物,这也影响了CAR-T在国内的市场推广。
复星凯特与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产品曾先后进入医保谈判的初审名单,一度引发期待和关注,但最终,二者都没有被正式纳入医保。对于药企来说,高昂的研发费用、要求较高的原材料、私人定制化的特异性、复杂的制备工艺都是其不愿降低定价的原因。同时,CAR-T产品已被验证且暂时无可替代的疗效也给了厂商维持高价的底气。
医保之外,其他创新支付的探索已经小有成效。如上文提及的惠民保在2021年推出了针对CAR-T的疗效险,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针对CAR-T疗法的特药险,保额从100万~300万元不等。但普通的患者若需用药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国际上也在尝试基于疗效的分期付款等模式。
小结
当前,CAR-T疗法在血液瘤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突破。但正如前文所展现的,已获批上市和临床的药企的研发管线已高度集中于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靶点也局限于BCMA和CD19两种。当针对血液瘤的CAR-T疗法已陷入内卷之中,CAR-T治疗实体瘤的应用还因瘤灶趋向能力弱、肿瘤异质性强、免疫抑制微环境、中靶脱硫毒性等瓶颈处在初期阶段。
与实体瘤相比,恶性血液病的发病人群较少,这也从根本上限制了CAR-T疗法的市场。不过在进一步的研究实验中,CAR-T疗法已经拓展了血液瘤之外的适应证,即发病率相对更高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等。
此外,选择寻求海外商业化、通过市场教育提升医生、患者的认知也有助于提升CAR-T疗法最终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