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4年期间,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六国私人绿色投资额较上年增长43%,达到80亿美元。

报告强调,就具体地域而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贡献了超60%的交易额。另一方面,气候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对该地区的兴趣也分别大幅增长了4倍和14倍。

据介绍,电力是其重点投资领域,占据了六国绿色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且其交易额仍在不断上升。而从这一点出发,针对太阳能细分领域的增幅最高,达到了100%。

这份由贝恩、GenZero、谷歌、渣打银行以及淡马锡联合发布的《东南亚绿色经济报告》表示,去年,亚太地区以外对东南亚六国绿色经济的外国投资增加了超两倍,而来自亚太地区的外国投资则增加了一倍。而作为对比,来自东南亚六国的国内投资则下降了40%

不过,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关注,报告也强调,就东南亚而言,这里的绿色进程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调整。

报告称,现阶段,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东南亚地区则占到了7.5%(这两个地区都同样依赖化石燃料来满足电力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轨迹,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未能实现其2030年的目标。并且到2040年和2050年,这两个地区的排放差距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其中,东南亚地区将尤为脆弱——因为该地区尚未能够改变其排放曲线,迫切需要采取干预措施来改变自身方向以实现目标。

而基于这一诉求,报告认为,可持续生物经济、下一代电网发展、电动汽车生态将是推动东南亚增长和脱碳的三大核心解决方案。

在原因层面,报告指出,生物经济是东南亚六国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棕榈油、橡胶和大米等商品的主要市场中创造了约25%至30%的就业机会。然而,当前的生物经济举措也加剧了排放和森林砍伐,造成了30%的总排放量并导致森林持续流失。同时,一些关键的系统性难点——如小农占主导地位、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薄弱、土地权不明确、监管复杂以及碳定价和碳市场刚刚起步等问题也阻碍了该地区生物经济充分发挥其经济潜力。

于此,报告认为,提高农业和土地价值(农业生产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废物价值(第二代生物燃料)以及实施全系统改革(土地权、供应链)都有可能释放其巨大价值,而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可以通过承购协议、投资以及农业创新和技术共享来加快生物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下一代电网发展方面,报告强调,上述六国的的国内电网需要实现扩展和现代化转型,以跟上可再生能源、电池存储系统、分布式能源资源和微电网的整合。此外,这些地区还需要扩大跨境连接,以加快电网的去碳化进程。

报告称,政府通过监管改革在加速电网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促进更多的私人投资、跨境电力交易以及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潜在补贴。

为此,绿色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短期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吸引私人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输电和配电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如果实践得当,通过区域合作,到2050年,东南亚电网脱碳的净现值可以下降 11%。

再次是电动汽车生态。现阶段,东南亚电动汽车普及率仍然较低,其80%的汽车制造都是传统燃油车型。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这些地区的落后进程将会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该地区需要采取扩大电动汽车需求和本地生产的双重战略,以保持其制造业优势,并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推动去碳步伐。

最后,报告也补充道,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及转型融资正在增长,但仍存在超5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并且该缺口可能在宏观不确定性的影响下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当地的混合融资正在增长,但仍收到了交易规模小、繁琐手续和投资者错配等因素的制约。相应的,有利的政策、人才培养和公私合作将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条件。

展望未来,报告强调,采用基于系统的方法推进绿色经济,需要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当下,如今,东南亚的脱碳进程必须超越目标设定,转向落实可见成效——脱碳不应是由成本驱动的负担因素,而是兼具环境与经济效益的战略增长杠杆,继而为该地区的未来发展创造实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