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低价竞争依然是外卖平台争夺用户的主要手段。

在大家以为外卖大战要偃旗息鼓的时候,美团在7月5日投放不少“0元购”外卖红包券。当日晚间,美团外卖单日订单量突破1.2亿,突破历史峰值,美团APP小范围地区用户甚至出现短时服务异常。

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明确表示“将不惜代价赢得竞争”。一季度电话会上,王兴就已经表示,要继续加大补贴投入。王兴称,其他平台仍保持着很高的补贴率,在这种情况下,美团将继续加大投入。但据市场估算,如今的外卖混战下,美团一个月就能烧掉近 200 亿元。

然而外卖战似乎只是引子。2025 年 4 月,美团正式推出闪购消费品牌,消费者可以直接从美团应用的首页访问即时购物页面。6 月 23 日,美团宣布全面拓展即时零售。即使零售战役已经在多平台全面开打。

京东:即时零售和供应链都要

虽然听过很多人吐槽京东外卖的配送较慢,外卖店选择不够丰富,但是京东仍然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截至7月8日,京东外卖上线仅四个月,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在平台上销量破百万,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当天,京东黑板报发布重磅消息,宣布京东外卖正式启动“双百计划”,将投入超百亿元真金白银,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破百万。

实际上,京东深知自己在外卖行业根底浅薄,靠短期撒钱远不能和美团、饿了么完全打平,只能靠所谓“品质外卖”做切入口,聚焦品牌和连锁餐饮店,放弃部分下沉市场。因此你能看到在京东外卖频道上,外卖种类的丰富度远不能和其他两家相提并论,但基础的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之类的,早早就上线了。

此前,京东进军便利店多年,目前已经做到150万家。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说,在便利店成功之后,京东第二步是做餐饮、做外卖,第三步就是做酒旅,其实都是为背后的供应链做铺垫。

京东集团CEO许冉表示,布局外卖业务不是一个割裂、独立的行为,而是深植于京东整体生态系统、从核心的零售业务角度出发的,它不仅可以和京东现有业务产生巨大的协同价值,还大大拓展了生鲜、日用百货、3C等优势品类的即时配送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即时购物的需求。

刘强东也曾表示,京东买餐饮外卖的消费者中,有40%会交叉购买电商产品,“做外卖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划算”。

据了解,2024年京东的营销费用高达470亿元,其中有三分之二用于获客,可见成本之高。而将部分营销费用挪来做外卖的举措,不仅打造了全新的业务,也为京东的其他业务提供了“活水”。

淘宝闪购:蒋凡的荣耀

阿里选择将“淘宝闪购”放在淘宝首页的一级入口,绝不仅仅是为了做外卖那么简单。淘天耕耘多年,增长不易,如何扭转消费者固有认知,只能用外卖这样低消高频的消费引流到其其他的即时零售业务上去。

淘宝2024年全年净利润为797亿,但是淘宝闪购才上线2个月,7月初就在100亿补贴基础上再增加补贴500亿(将在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堪称大手笔。数据显示,补贴首日,餐饮连锁品牌和中小餐饮商家生意分别环比增长170%和140%。

7月7日淘宝闪购、饿了么联合宣布,日订单数超过 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过1300万,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

市场教育与用户习惯培养非一日之功,闪购最大的作用自然是获客和用户留存。此前,阿里业务板块分拆独立,本地生活、即时零售乃至B2C电商各具流量,却难以互相补给。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为了让近场电商与远场电商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承载消费者、商家多样化需求,6月23日,阿里CEO吴泳铭的全员信宣布,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两家公司的CEO吴泽明、庄卓然均向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汇报。至此,蒋凡执掌了阿里几乎全部核心电商业务线。

在阿里巴巴2025财年全年财报电话会上,蒋凡回答分析师提问时称,淘宝闪购的规模增长和效率表现超预期,且对淘宝的活跃度和用户规模有积极影响。他谈及即时零售与电商结合的潜力巨大,未来会坚定投资其中,“从长期看,投入淘宝闪购这一新业务,也将重新升级我们的商业模式”。

据艾媒产业升级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即时零售规模达 7800 亿元,同比增长 20.0%,占网络零售额的 4.2%。

关于为何选择淘宝闪购而非直接在饿了么布局,接近阿里的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拥有一套完善的即时零售战略组合,涵盖小时达、饿了么和盒马。饿了么的即时履约基础设施是一项战略性资产,而此次举措将产生协同效应,为阿里的电商业务创造价值。

结语

三家外卖战锣鼓喧天,最开心的似乎是消费者了。随着外卖大战的持续,消费者逐渐变得更加精明与挑剔,他们不仅关注价格,还对商品品质、配送服务等有了更高要求。近几个月,消费者在不同平台间频繁切换,努力选择优惠力度最大、服务最好的平台下单,忠诚度显著降低。

同时,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接受度不断提高,购买品类从餐饮逐渐扩展到全品类,这促使平台不断丰富商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消费者行为的转变。但如何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避免因过度迎合导致成本失控,也是平台在外卖价格战后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