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Evernote,我想多数朋友们都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我简单的引用Evernote官方网站的说明,Evernote可以及时的帮助你记住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文字、照片、声音等格式),并通过电脑、手机等跨平台的方式来进行访问。
因此Evernote就如同一个随身的记录器,可以记录下你一闪即过的灵感,可以捕捉一瞬间的片刻,同时也可以作为会议记录来使用。它提供的就是一个记录以及编辑的工具以及网络储存空间(有免费和收费之分)。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将Evernote定义为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服务商,而便利性的操作工具、跨平台的多种设备的兼容性,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让Evernote具备了高度的竞争力,让更多人选择Evernote。这么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Evernote,随着用户的使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依赖,八二法则就越突显出来,获利性也就越来越可观。
一般的企业做到这个阶段,也许也就认为差不多了,因为商业模式确定,也容易了解。但在这个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会媒体当道的时代,Evernote过去的商业模式成为了一种良好的基石,一来商业模式验证过了,二来全球用户量也上来了,而且很多人是采用Evernote来帮助”记忆”,并且把这个”记忆”分享给相关的朋友们、同事们等。
这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需求以及市场,顺着这个线索,Evernote近期就推出了两个基于帮助”记忆”的移动应用程序,这都是采用了Evernote原本的系统与服务架构做的垂直化深耕,一个叫做Evernote Hello,另一个叫做Evernote Food。
这两个App有什么特殊之处?
其实,说穿了也就是类似Facebook或者Path之类的平台与工具,然而在整体的布局上,并非从社交(SNS)的观点出发,而是如同Evernote过去所强调的,自我为中心来发散的App。
Evernote Hello可以理解成一个个人名片簿。当你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个晚上可能跟无数人交换过名片。很多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记性较不好的朋友,明明已经跟你交换过名片了,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印象,这也给对方一种不尊重的感受。Evernote Hello就可以帮你避免这种窘境,用户可以迅速将对方的照片、一些基本的Note以及见面的时间场合记录、连同在场认识的其他新朋友都记录在Evernote Hello里面,建立起一个个人化的识别标签,并且显示在Evernote Hello照片墻之上,协助用户更容易的把所有新建立的人脉关系管理起来。
而Evernote Food则可以视为一个个人美食的日记,同样也是结合了LBS以及标签化的功能。很多人经常会忘记昨天晚上或者前天晚上吃了什么,有了Evernote Food,用户可在用餐的当下拍下一系列的美食照片,连同餐厅名称与地理位置,用餐的感受等等记录下来,并且设定几个标签方便以后查询。这还可以透过Facebook、twitter以及email的方式来分享给好友。
倒不是要帮Evernote做广告宣传,而是当我看到这两个App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这家公司的用心。我相信这也是受到了来自iCould、Dropbox或者类似服务的竞争压力所做的布局,而我更感受到了Evernote在多元化发展策略上对自己的了解,善于运用自己潜在的优势,打造出更为个人化且跟Evernote原本的主轴相同的商品。
同时,我也相信Evernote是一家对于数据管理以及分析归纳很有系统化的企业,他们挑选了这两个主题来作为多元化发展的起点,这绝对是来自于他们对于现有用户使用Evernote的行为分析所得的结论。
我思考着,我目前所创业的这个项目,我是否把一些基本功做到位了,能否从中挖掘出一些多元化的商机,或者是更能掌握用户的真正需求。Evernote这个案例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本文由三十而憟授权转载,原文链接:http://stupid77.com/internet/evernote-vertical-produ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