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是为媒体人服务的、不是为媒体平台服务的、不是为广告客户服务的、不是为商业模式服务的,媒体是为读者受众服务的。

站在受众角度,读者消费内容的目的可粗糙地分为三类: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信息需求。娱乐主要着眼打发时间,社交主要着眼于人际互动,信息主要着眼于有用信息的获取。

在线媒体近20年的发展,一直沿着一条很清晰的路径进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什么叫效率?简而言之,就是让合适的信息适时出现在某个具体的受众面前,让不合适的信息从某个受众眼前消失。或者放到更大的一个格局里,提高信息撮合效率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根本价值。

媒体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分为内容制作和平台传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内容传播的门槛比较高。所以会出现报纸、杂志、电视这些平台方,将内容按某种方式汇聚后统一传播,以平摊传播成本,提升传播有效性。

媒体平台往往有天生的马太效应——媒体汇聚内容品质越高,平台收入越高,越有能力汇聚最优秀的内容创造者。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在很多领域形成了媒体平台寡头垄断。所谓的“媒体话语权”和“媒体影响力”往往是这种垄断地位的一种外在体现。说难听一点,因为垄断,所以媒体可以通过操控内容来左右舆论,通过认为对传播进行扭曲来达成自己的商业目的。

互联网出现以后,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在降低信息传播成本的基础上部分解构了媒体垄断,导致相当一部分传统媒体,甚至于Web 1.0媒体来自于“影响力”的价值湮灭。

注意我用“湮灭”这个词,是因为这部分价值的确不在了,因为这部分价值本来就来自于相对无效率。就像电商让书店的价值灭失了。新浪用微博革了自己Web 1.0媒体的命,却尴尬低发现由微博带来的媒体价值大大弱于传统Web 1.0媒体。

对于社交网络,经过社会化传播的内容是非常好的保持用户活跃度的手段,但并不是很好的盈利手段,因为没有“媒体影响力”,其广告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而且卖不出好价钱。所谓的“精准广告”大部分针对CPC/CPA/CPS广告,其价格本来就大大低于品牌客户的CPM/CPT广告。

所以社交网络要靠社会化内容维护活跃度,但不靠社会化内容赚钱,这方面微信的趋向很明显。我觉得微信的“媒体策略”一定不会让传统媒体满意,因为它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讨好用户,而不是讨好广告主。

对于任何媒体平台,必须平衡好信噪比。对于信息型用户,新浪微博一开始是一个信噪比很高的平台,但随着用户无节制Follow,大号无节制发消息,来自于双方的贪婪心态迅速拉低了信噪比,导致以一线城市白领为主体的信息消费群体厌烦。而微信很聪明,一开始就限制了每个公众账号的发送量,促使公众账号从“多”中取“精”,非常好地控制了信噪比。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用户群,他们的生活压力更低,生活方式更加悠闲,更乐意无目的地消费娱乐内容打发时间,所以新浪微博在这类人群中继续受欢迎着。

对于在线媒体形式,要命就在于进化速度太快。从娱乐纬度,内容传播渠道的异质替代性很强,平台之间竞争用户的时间份额;从社交纬度,新的社交产品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从信息纬度,受众对信息有效性非常敏感,一旦发现更加高效的平台,很快会将老平台抛弃。

所以对于阿里参股新浪,短期内看不到什么积极作用,中长期想不出有什么积极作用。基于45度角仰视娱乐信息传播的社会化媒体,和电商需要的社会化导购,无论在结构还是运营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对于这种联姻,概念意义多余实际意义,实在难以乐观。

 

 

【作者简介】简江,SK电讯(中国)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副总裁。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账号“老简创业茶馆”。

 

——————

 

PS:动点科技微信公众账号,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搜索"动点科技"、"technode”。我们会每天精选创业文章与大家分享,也欢迎通过微信平台交流。

 

另,希望获得报道的团队,可邮件[email protected],介绍你们的产品和团队,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的编辑会尽快跟你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