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多数印度创业公司的困境,他们不断冲突,内心复杂。
“你上一家公司怎么样?”
“我们把那家公司关闭了。”
“为什么?”
“用户评价很差,在那以后我们做了现在的这家公司。”
“我知道了,你们打算怎么做这家公司呢?”
“我们还没有想好。我们想法很复杂,有很多机会和非常多的功能,我们要决定是把他们合到一起,还是只留下一个。”
把他们拯救出来的,就是导师或者是咨询人士。他们能够指导创业的整个过程。但是这些人在印度都去哪里了?为什么寻找一位导师这么困难?印度的创业者缺乏什么,或者缺乏的是导师本身?我们要问一问大家。
不管他们同意哪方面的原因,大家达成了共识就是,对于一个印度的创业公司来说,有一位导师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印度创业公司谈导师制度:
- 印度的导师们不会承担风险,也不可接近
创业公司mYwindow现在具有一个平台,可以让你销售物品。当初他们寻找导师的时候历经艰辛。他们接触了印度国内48家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者寻求帮助,最终发现,他们需要从现在的25000个用户,增长到十万用户之后,才能提起一个导师的兴趣。
mYwindow公司创始人Nikunj Agrawal表示,“在这里,他们不想冒险。我们曾经和印度的风险投资社区有很好的联系。他们过去常常说,如果你想在印度获得成功,并且获得投资或者指导,那么最少你需要十万用户,而且需要从创业的第一天就是盈利的。”
感谢苹果的沃兹尼亚克的教导,公司最近有了转型。
他说,“在美国是不一样的,你能接触到绝大多数的人。在这里我不知道人们到底怎么了,难道不是他们的脾气太大了吗?在这里我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坐下,面对面地讨论了我的想法。”
他继续说到,沃兹尼亚克给他一条重要的建议,改变了他公司的指导方向:比起关注很多个产品,只把重心放到一个产品上。
- 印度的创业导师制度“非常惨淡”
销售数字产品的品牌Instamojo联合创始人Sampad Swain感觉,印度的创业导师环境“非常惨淡”。尽管公司自己有是有一个导师的,他还是感觉到,比较小的公司要找导师还是非常困难。
“印度是唯一一个有足够的具有知识的人,但是却没有足够合乎标准导师的国家,他们(导师们)有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并不是非常好的。”
- 供需平衡
印度同样有数量很多的创业公司正寻求导师。对他们来说导师的数量不够用,这个事实得到了很多和我们交谈的创业公司的认可。
“在印度有100家公司寻求导师帮助的话,可能只有20位导师符合足够的条件来指导他们。在印度的供需不对称是很巨大的,这点不像美国。” Swain表示。
- 需要找到你“看对眼”的某些人
更经常的情况是,创业公司没有找到可以跟他们很好的相处,以及能够将它们导引到正确方向的导师。
“我在开始自己第一次投资的时候找了一个导师,而不是在第二次。我总是希望我的导师能有某种程度的社交媒体经验,而不是只有某些曾经做过大型投资的人。”DrawTyme应用的创始人Gaurang Kanvinde说道,“对我来说这非常像约会,我们必须能够看对眼,而且这不是因为不具备相关知识,而是寻找正确的人不是很容易。”
这是另外一个大家都同意的要点。你要寻找和你相关的某些人来开始你的创业过程。(待续)(译: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