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0112516188424023

曾经先后揭露蓝田股份和银广夏神话的著名学者刘姝威,最近想要披露一下乐视网可能存在的问题。乐视网是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之下,在A股上市的科技互联网公司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也正因为如此,质疑这家公司的行动由刘姝威来执行,就显得相当的耸人听闻,并且仔细想想也是合情合理。

昨天晚上,刘姝威在网上首度发布了质疑报告。主要指出的问题包括:1、高管人员懂网络视频和传媒,不懂电视机生产;2、乐视TV销售不佳造成公司持续亏损;3、乐视现在只能依靠说服投资者继续烧钱维持运转;4、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盈利模式,只有“讲故事”和“想象”。(报告原文可点击这里阅读)

然而,在看过该报告后,绝大多数人表现出的都是失望。这篇报告可能显示出了刘姝威对于互联网行业并不了解的弱点,而且更重要的是,里面出现了一些常识性错误和硬伤。而且有一些比喻出的也是莫名其妙,比如关于奶酪店的比喻,就让不少人在读完报告之后,第一个做的事就是带着好奇去搜索那家店叫什么名字,是否真的存在。

在写作这篇报告之前,刘姝威首先是以一篇普通的文章《应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套现》激怒了乐视网的中小股民。她在随后说自己遭到了来自乐视水军的攻击。也许这样让她回忆起当初在戳破蓝田神话时候遭受到类似的攻击,这让她越战越勇,几乎可以说是带着情绪写完了那篇报告。根据我短暂的人生经验可以得出,带着情绪去写的东西,一般来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或者问题。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才会严谨而不失尖锐。

这篇文章被大部分的互联网观察者和从业者所否定的地方。在于它用仅限传统产业的一些标准来衡量一个互联网公司。一大部分在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都处于亏损运营状态。这一般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取更多的用户,维持其常态化运营。不过相对刘文中其他一些硬伤来说,互联网特色论似乎真的引起了一直留存在我心中的质疑。那就是,互联网特色的确是像中国特色一样万能的挡箭牌吗?是所有跟传统行业不一样的地方,都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解释吗?

任何一家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取得利润,要对运营者,员工和股东负责。因此如果有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那么投资方最想做的事情始终是如何退出——不管是让公司上市,还是把它卖给其他公司,都能够保证投资者从退出当中获得利益。而上市这件事情,说白了就是从股民那里先筹得一部分资金,来回报当初的投资者。股民的利益最终则由公司的业绩来保证。

正是这一点造就了A股在历史上的超高准入门槛。A股长期以来都坚持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够获得上市资格,这把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挡在了门外。尽管事实证明你不能用行政命令来勒令一家公司盈利,但是即使市场本身是自由开放的,普通投资者依然应当遵循价值投资的原则,依然应该以公司的业绩作为衡量是否买入股票的最高标准。股价虚高,然而业绩存在问题的公司,被做空是分分钟的事。

实际上,刘姝威当年的600字内参就属于当时做空的一种特殊形式,只不过在中国还很难用标准化的办法来界定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类似于浑水这样,之前曾经对一些中概股进行做空的专业分析机构。他们会准备相当冗长,充满数据的报告,并且在发布的那一刻,就做好了跟公司打公关战舆论战的准备。这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很多人来协力完成。想要重现当年一篇600字的短文就把一家巨大的上市公司拖下水的神话,几乎在现在是不可能的事。

也许刘姝威本人不相信这一点。现在她对于乐视网的分析报告,对比当年已经做得尽量长了,然而在普通投资者看来,仍然比不上在雪球可以找到的分析报告。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当年蓝田神话破灭的时间是在2002年,那个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可以说聊胜于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已经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了一起,激发出了更多更广泛的思考结果,知识也不再由少数的精英人士所垄断。

而作为改变世界的互联网本身的构成者,互联网公司在熟练地应对变革方面,应该比不懂互联网的人更胜一筹。不管是对于产品的包装,推广和销售,还是对于事件的策划和危机公关,它们无不体现出现代企业所具备的崭新性质。

如果说刘姝威的文章倾向于对公司进行定性的分析,依靠的是她所带有的天生直觉,对市场的敏感所流露出的感性表露,那么同样是在以感性诉求打动读者这方面,她也许真的比不上她的对手。

也许乐视网是真的有问题,真的讳疾忌医。也许问题没那么大,任何公司都不会十全十美。不管怎样,现在想要搞掉乐视网这样的公司,我们需要的是一份数据详尽的研究报告。我们需要完全用数字来说话,我们需要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一篇文章发出来之后,至少不要几个小时之内,就那么快地被人找到漏洞。

真正想要做空这家公司的人,只需要提出那些最枯燥乏味的东西,包装的过程完全可以交给媒体,自媒体和普通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