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leap

事情的起因如是这般:编辑部的一同事突然在内容群里发了条消息艾特我希望我开放一下朋友圈的可见权限,但其实只是我俩还没在好友关系中相认一直图省事而导致的一个小误会,但坦白说我内心深处是有想法的,因为我并不希望别的同事看到这条消息后会将我这么一位内心坦荡到加好友都不用验证直接过的人和悄悄并且猥琐得暗中开启朋友圈可见功能的人画上某种等号,更别说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功能在哪儿找得到!

就在这辗转反侧的深夜,刷到了假装在纽约发的一条微博,大意是说——假如微信服务器突然故障,朋友圈的评论所有人可见,不知道会有多少见不得人的私情暧昧勾搭背后捅刀会大白于天下,中国社会一定会陷入人人撕逼的疯狂状态。 想想的确挺可怕。

然而没想到一位脑洞大开的网友在底下评论说: “分组可见突然失效更可怕…”

这细思恐极的想法当时就让我颤栗不已,那画面太美不敢设想啊。虽然我不是内心阴暗之人,也没有在盆友圈弄出无数个面目戏弄众人的本事和野心。但我可以想象出很多场景和日渐复杂的微信人际关系下所产生的出于现实原因的分组需求:

比如有人可能会设了一个领导单独一个组的,然后发一条吐槽工作的准备不让领导看到;也或者你悄悄拍拖了但女友强制你进圈秀恩爱,于是乎你无奈选择屏蔽了一个名叫粑粑麻麻的分组;亦或是你把这招用来表白,设了一个只有TA可见的分组然后肆意发布——看得见这条动态的人我中意你丫……

当然也有玩脱的,我有个迷恋妇女的朋友就是例子:同时谈了两个对象,把那两个分别放在了不同的组里。然后有一次过情人节,他把各自的合影发到了对方的分组里。目前已光荣沦为单身狗一枚。 接下去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就属于“扯一个弥天大谎,让世界为你翩翩起舞”的精彩范文。亲请注意,本故事来源网络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S小姐是我们每次聚餐的必备压轴话题,方便入口,耐嚼易咽,人人都有兴趣掺和几口。

无论聚餐的主题是什么,庆祝谁发了笔小财,有人有事求助,为新加入北漂队伍的熟人接风,或者纯粹只是扎堆吃饭,差不多茶足饭饱了,总会有人提上那么一句,“哎,你们看了S最近的朋友圈没?”

这句话一抛开,就像扔出个手榴弹,原本瘫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的人群立刻炸裂开来,因为S的微信朋友圈,总是变着法的精彩。

“听好了,”有人掏出手机,点开微信,开始念,“昨天累得心力交瘁,和张导聊天时透露了放弃的念头,被他严厉地批评了很久,做电影这行不容易,谢谢您在我软弱时及时拉我一把,我会坚持下去!”念完,举起手机展示一圈,屏幕上赫然几张张艺谋大导演的生活照。

“看这条看这条,”另一个人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速翻动,“亲爱的薇姐和子怡,眼看着你们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最想要的位置,为你们感到欣慰。”照片中,我们的S分别和那两位著名的薇姐、子怡搂着合影,笑靥如花。

“Home party模式开启!辛苦了这么多天,好好犒劳自己一下,谢谢亲爱的他送我的礼物,Mua!”一个阴阳怪气捏着嗓子的声音。这回不等它落下,我们已经纷纷埋头滑动自己的手机,欣赏了满打满算九张豪宅豪车豪包的远近特写。

我还注意到,这条朋友圈下面有一条唯一的评论,来自她自己:“统一回复大家:包包四万八,他非要买,我也觉得不值。”后面附了几个委屈表情。

S小姐是谁,电影圈名流?一线演员?新晋导演?通通不是。至少在我们了解的范围内,S只是我们的老朋友之一、中学时期参加某个作文比赛认识的赛友、一起北漂的苦逼文艺青年,来北京的两年,辗转托圈内关系做过图书编辑实习生、剧本修改枪手,不过要细抠起来,后者也确实能和电影挂点钩。

差不多有一年半的时间,S每天跟着我们厮混,毛衣起球,刘海出油,缩在人群里玩手机,在朋友圈里抱怨工资太少,工作受气,房租太贵,以及男同事太丑太极品。有时候后半夜发一串哭的表情,下面马上出现零星几个赞。

S还有一个住在通州的记者男友,有一次还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们,“知道他们圣诞节的烛光晚餐是什么吗,69块钱的麻辣香锅团购套餐!”就是这样一个S,和她的工作、她的男友、她的朋友圈内容一样,怎么看,都不像是会让人多看几眼的那种人。突然有一天,就摇身一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从前那些旧款诺基亚拍出来的,像素极低的长城照,脏兮兮的猴子大象,感叹号漫天飞的工作抱怨,通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高档餐厅、豪宅豪车、电影发布会、明星合影,最低调时也是电影院、美术馆、画廊、音乐会,是“好久没来了,xx先生的作品使我宁静。”

“怎么回事,她最近是走了什么横运飞上枝头了吗,还是在开一个大玩笑?!”趁S不在,我们纷纷问C。

“其实我也很长时间没见到她人了,她好像在忙一个大计划,哎呀反正下次见面你们自己问吧!”

于是,我们在一种迫不及待的焦灼里,刷着S的朋友圈等着这个“下次见面”,S也许真的忙起来了,算一算也已经连续四次缺席我们的聚餐,朋友圈倒是无比勤快地更新着。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敢评论了,就连赞也不大点了,因为在搞清楚真相以前,你根本不知道评论什么合适,评论什么不合适,任何一种表态都有可能落下笑柄。

尽管疑思重重,但谁也没有去问S本人,究竟是哪一种情况,谁也不想戳痛自己薄弱的自尊心。只是,每一天,我都会打开S的朋友圈看几遍,那些图片似乎带有魔力,给人一种美好的愉快的幻觉。没过几天有人在鼓楼东大街看到逛街的S,离奇的是,和S并肩走在一起的并不是富二代男友,而是那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通州记者男友。因为涉及到感情隐私,看到的人也没有上前询问她,绕道走开了。

这个新的发现引起阵阵猜测,终于有人抛出致命的疑问,“你们有没有觉得,她的照片有点假?”“早就觉得了。”有人立刻回答,“一开始就感觉不对劲。”

我们迅速投入到“找茬”的热情中,发现S朋友圈里那些豪华别墅、豪车、名牌衣服、包、巴黎街头、斯里兰卡的天空、张导,通通没有她本人的痕迹,确实有些耐人寻味。另外,她给自己评论的那些“统一回复大家”,也怎么看都像是自说自话,压根就没有什么提问者吧。当时唯一迷惑到我们的明星合影,也似乎没那么难解释:只要和这个圈子挂一点点钩,谁都可以去一些相关场合蹭几张合照。

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中,S的信誉岌岌可危,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彻底把我拉入一个暗暗担忧的境地。

我所在的影视公司出了新剧,反响不错,办了一场庆功酒会,作为员工,我自然也在酒会上。和我邻座的姑娘来自一家影视公司,自来熟,闲聊之际给我们展示公司微信群的Q版头像,在群成员那一栏里,我赫然瞥见S的头像。

确认了一番,不光是头像,昵称也是一样。“她也是你们公司的吗?”我问。“是啊,我们公司剧本策划经理的助理。”她说着,顺手点开那个头像,滑进朋友圈。

奇怪的是,朋友圈里又完全不是我平时看到的那个S的朋友圈了。没有豪宅豪车,没有明星合影,没有斯里兰卡的天空,没有巴黎街头,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咬牙含泪”励志格言,是“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事是一件一件做的,踏实做人,不计回报”。是“加班到这个点,只求所有事情都过自己这一关,无愧于心,晚安”。也发过一张照片,那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记者男友,附言“谢谢你陪我一起打拼”。邻座女孩告诉我,此人低调,勤奋,朴实,是公认的劳模。她特别强调道:也许现在(周末)还在公司加班呢。

为了防止认错人,我又再三确认了几遍微信号,甚至打开自己手机里S的账号,反复对比,没错,就是她。为什么同样一个账号,朋友圈里却完全是两种内容?我很快明白了,S设置了“分组可见”,不同的分组里,发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而每个分组里的好友也看不见别的分组里的内容。

我二话没说,拿手机拍下了这个朋友圈内的内容,跑到有Wi-Fi的地方,一一发送原图,传给圈内除S以外的每一个朋友。

啊!S!现在,她已经彻底把我们搞疯了。那些漫长得看不到边的白天,那些无心工作也睡不着的夜晚,知了声没完没了,香烟蒂堆满烟灰缸,我们无事可干,只能翻来覆去琢磨我们的S和她的朋友圈,手指在那些豪华别墅、巴黎街头上面反复地,久久地摩挲。一切都是假的吗?

有一个人坦白,“难怪她问我借了钱。”

很快有第二个人坦白,第三个人坦白,所有人坦白。

大家都沉默了。我想起自己之前没有把借钱的事告诉大家,是因为我以为自己和S的关系更好一些,甚至因为受到信赖而感到些许自豪和羞涩。现在我坚信每个人都这么想过,包括心气颇高的W。我死死盯着W,直盯得她满脸通红。

事情变本加厉。接下来又有人从别的朋友那里,看到S第三个版本的朋友圈。

她特意借来那个朋友的账号,登录给大家看。那又是另一番天地了,我们的S涂着魅惑红唇,披散着凌乱长发,露出半只肩膀和事业线,做出小野猫的姿势,性感撩人,在后半夜的朋友圈发出无言的召唤。而白天,就是鬼马卖萌小白兔,满屏幕堵嘴锤子手。大家啧啧感慨,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仅凭想象力的触须还真难以触及S如此风情万种的一面。此版本很有可能只对帝都富二代圈年轻男子开放。

我们大胆猜测,S的朋友圈肯定还有第四个分组,第五个分组,第六个分组,每一个分组都是一个平行世界,每一个分组都是不同版本的S。而我们所在的分组里,就是富豪版的S,讽刺的是,据我们目前所知,她也只对这个分组里的我们讨过“红包”。

大家新建了一个没有S在内的微信群,用来给她们三个直播最新情况,群的名字为“寻找S行动”。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开始在群里刷起来。

“出发了。”“打上车了。”“应该是这个大楼吧,你们看看照片。”三个女生热情地汇报着,群里一片热闹,不时有大家紧张流汗、激动晕倒的表情弹出来,如果兴奋也能通过手机屏幕传递的话,我的手机一定成了一个火红滚烫的山芋。

只是,从“进电梯了,我们马上到了”开始,三个人的汇报就戛然而止。任凭我们怎么询问,催促,也没有反应。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后,她们终于重新出现。“我们有可能以后都见不到S了。”其中一个说。

一阵慌乱,群里火速充斥各种惊恐表情,一批接一批,淹没了她的话。过了好一会儿,页面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弹出新的内容,另一个女生开始解说。

“你们能想象吗,S家是江苏农村一户特困家庭,根本不是什么富二代!现在被她父母带回农村去了。”

“怎么会?”我们不解道,“她还开了公司,住豪宅开豪车呢!”

“公司是借高利贷开的空壳,豪宅豪车也是租的,高利贷的人都找上门来了。不光这样,男朋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因为有两个男朋友都坐在那里!”

“所以说两个平行世界里分别有一个男朋友喽?好强大!” 有人已经接受了钱讨不回来的可能,转而揶揄道。

“估计不止,如果她有十个朋友圈分组,也就有十个男朋友吧。”

“没准。”

S人间蒸发了数天后,她的父母突然出面,解决了这件事,也挨个联系到我们,还清了那些“红包”。据说,S回到老家后,决定从此不再回到这个是非之地。

S走后,就不再更新朋友圈了。一周后,我们这群人再次聚在一起,为一个新到北京开始北漂的老赛友接风。也许是“红包”的失而复得,又让大家恢复了和善。有人伤感地感慨,S经过这一遭,肯定彻底厌倦了大都市里的“喧嚣浮尘”,一心皈依老家那片净土,现在,我们才是真正地、彻底地失去S了。

当我把这个故事给一个女性好友看的时候,她干净利索的答案倒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不分组,不喜欢看的就屏蔽。想发什么就发什么,因为我又不靠人际关系活着。人生这么苦短,吐个槽又怎样。“朋友圈分组这件事并非要有个对错,完全是个人如何处理社交关系使然,就跟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存在着无数个平行宇宙有着无数个自己一样,不用深究这些念头,无论如何活得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