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t-delicatessen-175701

注:「我是书航」是动点科技推出的评论类栏目,工作日上午 11 点更新。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之前的一个预测失误。2013年11月,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微软Windows要转向“云+端”几乎是无可能的。部分免费意味着Windows将会成为一个持续更新的产品。当时我表示,

“人们总需要一部分完全与互联网隔绝,又需要长期稳定运转的电脑。所以,如果把“云+端”订阅模式扩展到操作系统领域是不可能的。我们怎能想象,大企业中作为服务器或者其他关键部位运行的电脑,需要由IT部门每隔一年就过来激活一次?”

不过明天微软就要推出Windows 10了,而它确实会转为一个更加依赖云,也采取灵活订阅模式的系统,不会再是一个单机版本。这就是说我之前的判断完全错误。原先我觉得不可能上云的东西上云了,原先我觉得不可能免费的Windows,现在的确有一年的免费升级时间。

同样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免费行为,自然就是上星期周鸿祎语出惊人地宣布360智能硬件将免费,而这一切仅仅是由于他的一条微博。一位接近360的人士在跟我回顾当初情景的时候说,老周发微博从来不需要经过公关团队,他发这条微博的时候,公关完全蒙在鼓里,事后才想起如何弥补,以及把具体的措施做得圆满。“拥有一个太有个性的CEO其实不一定好……但能带来粉丝倒是不错的。有人对360其实没什么好感,但就纯粹是老周的粉丝,所以对360的义务宣传员工作做得非常起劲。”

硬件免费其实是周鸿祎长期以来的心愿,他在刚开始创建360的时候,一直把克里斯·安德森的名著《免费》奉为经典。之前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去到四惠的360总部做客,就被送了一本《免费》,这被当做是当时还没有著书立传的红衣大炮自己的宣言。

在这本书当中,克里斯·安德森提到了当时他能够想到的主要4种免费模式——

  • 直接交叉补贴:吸引你掏腰包买其他商品
  • 第三方付费:参与前两方之间的免费商品交换
  • 免费加收费模式:吸引在同一商品的后续消费
  • 非货币市场:礼品经济,维基百科类非金钱激励

实践证明,后来360实现了以上所有4种模式,而之前的所有免费动作,包括让公司成功的关键步骤——杀毒软件免费,正是暗合了安德森在免费当中所说过的一段话:

“20世纪的经济主要是一种原子经济,而21世纪的经济则是一种比特经济。在原子经济中,想要得到任何免费都需要换一种方式把钱给付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免费”优惠让人看来像是诱饵,你最终还是要付钱。而在比特经济中,真正的免费是存在的,账单上的钱真的可以一笔勾销。人们对于原子经济中的”免费”自然心存怀疑,而对于比特经济中的免费则觉得可以信任。人们从本能上明白这两种经济之间的区别,也明白为什么在网络上”免费”可以畅行无阻。”

在智能硬件时代,似乎经济模式又从比特变回了原子,很多智能硬件厂商从概念到现实过程当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控制生产商出货的数量和效率。大量众筹项目因为出货时期的拖延而遭到无限期推迟,其最终呈现也大打折扣。也难怪有人嘲讽说,真正完美的机器只存在于效果图里。

在这种情况下,周鸿祎之前对于硬件免费的理论是,硬件不会赚取任何利润,只向用户收取成本费。而现在对于小型硬件的完全免费,则意味着他们要自掏腰包,覆盖所有生产和运行推广成本。这一点确实也没有哪个厂家敢大规模的去做。

之前我们只见过一些非常小的行为,比如说,如果要安排用户试用并提交体验报告,那么试用机器会留给用户。如果需要用户采集数据,比如说收集街景地图,或者是希望开发者为平台开发软件,那么他们都会为此得到免费的机器。但这种免费是小规模的,并且用户的付出是显而易见的,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用户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劳而获”。

当然现在支撑周鸿祎将硬件完全免费的所谓“不劳而获”,其实也需要用户的付出,他们需要把自己的视频分享和上传到360云服务当中,并且采取前置付费(即用户购买更多云盘空间),以及后置付费(也就是通过广告主补贴,而在用户播放和使用期间插播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硬件成本的覆盖。

不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可以免费,会引发的一系列后续效应其实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比如我们喜闻乐见的中国大妈,看到什么东西免费,甚至是遗落在地上的货物都会上去哄抢,不管这个东西对自己到底有没有用。万达周年庆的时候送油或者鸡蛋,你可以看到那个队伍会一直排到好几条街以外。所以硬件免费确实可能会是一种砸钱来启发大妈们迈向智能社会的方式,对于智能硬件这种特定的产品来说,当然是很好的市场推广工具。

但是这也似乎意味着,免费的方式只能够涉及到智能硬件并到此为止,除此之外就需要我们再找其他的方法,来弥补硬件免费造成的成本亏空了。比如说,现在的硬件免费测试是“免费午餐”无疑,但是我们却真的很少看到有人会免费提供字面意义上的午餐——我们吃的食物。

——我这里所指的“免费提供”是指持续时间长,而且申请条件并不苛刻,也不需要人们进行什么回报的免费提供。我只见过一种情况,就是每天早上在五道口,会有爱心团队提供免费的粥给路人喝。其实在那样的一个地区,并没有很多大妈出没,都是上班族和偶尔在天桥能看到的乞讨人士,他们领粥还算是比较文雅。然而如果真的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免费食物,那该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什么样的情况下,食物会免费呢?我们不妨把刚才提到的4种免费理论套用到食品工业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是真实的一次性消费,被吃到肚子里之后,除了极少数情况(下文会提及),可能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产生用户粘性,而且用户的流动性也是非常强的,并不会因为一个牌子,或者自己的个人数据存在食品厂商那里,而只消费这个牌子的食物。

  • 直接交叉补贴:食品充当“买一送一”中的赠品;
  • 第三方付费:类似施粥,由公益组织等第三方买单;
  • 免费加收费模式:试吃装,想吃更多需要花钱;
  • 非货币市场:……吃完会产生自愿再吃一次的冲动甚至“维基百科式的”满足感的,除了你真的觉得特别好吃的东西,大概只有成瘾物了吧……比如掺了罂粟壳的包子馅什么的。

这么一梳理下来,其实我们会很意外的发现,食物免费并不像我们下意识认为的那样是天方夜谭般的事情。这些模式都是确实存在,并且在理论上可行的,目前的实施也会视不同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在越是发达的地方,生产力越发丰富,可以让食品的成本降低,就越有更大的可能实行免费午餐。我们都说在美国,穷人吃的比富人胖,这都是因为食品券为代表的福利制度,而本质就是由纳税人为穷人支付必要的生活成本,这是非常典型的第三方付费。

所以其实免费模式会在生产力高的地方首先实现。虽然我们都知道积贫积弱的地区可能更需要免费的东西,然而越是贫穷的地区,就越是没有机会首先尝试免费模式。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非常不巧的和我们都知道的一句高中课本的话相符:“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