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苹果发布会结束后,大家已经吵吵了好几天。而关于苹果去掉耳机口这个小动作背后的大心机,读完本文,即使你不能立马得到iPhone 7,或许也能得到一个愉快的周末。

50年算什么,说分手就分手

iPhone 7去掉了3.5mm的耳机口,随之而来的是一款槽点不断的无线耳机AirPods。

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
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

其实,这不是苹果的第一次”去掉“,它去掉磁盘、去掉光盘、去掉USB口、去掉按钮、去掉键盘……这一次,终于轮到这个3.5mm的耳机口。

这个耳机口已经存在了50年,是电子产品中历史最悠久的产物之一,早已过了知识产权保护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它采用模拟信号标准而不是数字标准,所以信号不用解码,此外,不同的品牌、厂商都在试图统一接口的标准,让产品之间更开放、互联和无门槛。因此,耳机口变得像电源插口一样简单,不论是工业设计典范的B&O耳机还是飞机上发放的免费耳机,都能够方便接入。

我们听音乐的媒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收音机、卡带、CD、磁盘、MP3到云音乐……而无论这些音乐电子设备如何迭代,耳机口始终如一,直到2016年9月7日。这个设计决定是为什么?

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转移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苹果的另一个例子。几年前苹果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采用整体铝制机壳(unibody),这个设计对材料和加工要求都很高,需要采用整块铝材,并通过大型数控机床(CNC)进行9道研磨、切割、打磨等工序。但是,这一工艺可以减轻重量和厚度,从本质上优化用户体验,是Macbook Air能够诞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整体机壳的出现,去除了原来组装流程中的各种不可控质量因素,大大减少返厂、保修的比例。

整体铝制机壳加工过程,图片截取自视频《Apple MacBook Pro Aluminum Unibody Design Video》
整体铝制机壳加工过程,图片截取自视频《Apple MacBook Pro Aluminum Unibody Design Video》

因此,许多和苹果竞争的品牌也都纷纷希望采用这一设计。但是记得《彭博商业周刊》和《Business Insider》里都分析过:苹果早早就开始大量采购这种铝材的原材料,从原材料上进行垄断。原材料断货,代工厂家的技术自然也无法运用到竞争对手的产品上。竞争对手不得不改用塑料或玻璃钢等替代材料,工艺也变得不确定了。

Macbook Air,图片来源于苹果中国官网
Macbook Air,图片来源于苹果中国官网

在这个场景中,设计为技术和商业策略提供了弹药,帮助苹果迅速扩大竞争优势。

苹果的硬件副总裁 Dan Riccio 说:“我们有一个已经50岁的插口,一个有空气的洞,占据着空间、非常珍贵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插口,相机和电池容量等性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提升空间,而且iPhone终于可以达到IP7级的防水了。而更好的相机、更长待机的电池和防水,是多少iPhone用户梦寐以求的?

红框为耳机插孔的位置,占据了手机中珍贵的空间,图片出自网络
红框为耳机插孔的位置,占据了手机中珍贵的空间,图片出自网络

笔者总觉得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转移。这次苹果把相机、电池和防水等问题转移到了耳机口,并通过去掉耳机口解决了问题。让一个50岁的耳机口退休,让整部手机性能提升,是多让人激动的事情。就像一体机壳的设计一样,苹果通过设计产生控制标准、原材料、工艺等一系列工业门槛的能力。去掉耳机口,不仅提升了用户对音乐体验的想象,更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设计可以很美,可以很赚

再多说一点,其实在150年前,设计就已经紧紧地和商业、技术密切绑定起来了:一位叫Thonet的工业设计师不停地设计椅子,并以简单编号命名(椅子1号,椅子2号,就像iPhone的编号那样),其中14号椅子至今已经销售了5千万张(还不算盗版的)并成为西方咖啡厅的标配。

Thonet 14号椅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Thonet 14号椅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把椅子当然设计得很好,Thonet开发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木材处理技术,用蒸汽对木材进行热弯,并申请了专利。但仅仅是体验和技术的壁垒,还不足以解释这把椅子为何如此大卖。设计师设计了将这种体验和技术结合的产品快速、大量、便捷流动的方式,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装下36张拆散的椅子。在工业社会,商品的移动能力就是商品的价值,而这把椅子恰好是移动能力最强的产品,而这也是这把椅子的最大竞争力。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设计的分析,不仅要涉及老罗型(to C)的体验、美观、情怀和感官,还有to B的”设计之外的设计“,把设计、科技和商业紧密集合,以产生可衡量的商业竞争力为目的。如果消费者对苹果的认识是“设计真好”,那么作为一个设计师,笔者对苹果的认识是“设计是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设计为企业多赚钱、少花钱、提高效率,帮助企业建立竞争力。

有感而发,供各位设计圈内外同好批判,欢迎评论。

注:本文作者范凌,设计师大数据对接平台特赞Tezign创始人、设计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