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tage journalist's desk 1950s style, he is working and typing on his typewriter late at night, top view

新闻自出生以来便伴随着信息价值交换的作用——这是1851年保罗·朱利叶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设立路透社的初衷,而路透社在创办之初就向用户提供伦敦和巴黎两地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和收盘价。中国第一份华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同样以刊登船期、船务、货价、行情为主。此后,也慢慢有了《申报》、《华盛顿邮报》,但始终只提供解释性、深度、批评性报道以及交易信息、商业广告。那么媒体形态和价值导向发展到了今天的模样,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既能平等提供供需双方展现需求,又有第三方合理监督情况下的新闻众包平台呢?

今天,笔者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神奇的网站:Who pays writers

这家2012年就成立的网站是一个叫Susie Cagel的全国性作家联盟(有点像我朝的作协)成立的公益性质征稿和报价平台(稿件范围也有所限制,像是商业用途的文案,广告,企业或赞助的内容分配的信息不在提交范围)。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查到许多美国(及英国等其他国家)媒体的稿费情况。这些稿费不是媒体提供的,而是撰稿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众包网站,向所有撰稿人征集“数据点”,统一展示在网站的数据库中。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该组织还不仅给劳方提供服务,也会同事监督资方。同时,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报告不实数据。

网站左边列出了所有媒体的名字,也可以自主搜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纽约时报》吧。

20161026233108

平均稿费每个英文单词0.55美元,也就是一千个词550美元。这水平应该是处于行业顶层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是报价的平均水准,进去翻看大家具体报告的内容就会发现,有一个词一毛钱的,也有一个词超过一美元的。不同的要求差别也很大——看人下菜很严重!不过也可以理解:比如一则深度调查报道,那位作者前后花了2个月的时间完成自然赏金丰厚。

除了稿费数字之外,这个网站还重点展示两方面的信息:拿到稿费有多快?过程麻不麻烦?网站都会给出相应的数据报告。还有一个表情表示记者们和专栏的大家们接单体验的愉悦程度。

0161026233308

再来看看其他几家。《大西洋月刊》的稿费水平要低了不少,平均只有一毛钱一个词。不过大家说拿到稿费并不麻烦,只是也要等3个月。《纽约客》获得的数据不够多,因此没有计算平均值。可能因为杂志太高冷,撰稿人比较少。

0161026233359

换个文娱类的杂志,《滚石》,平均0.35美元一个词,拿到钱的速度很慢。看那个哭脸很形象的吧!

再看个新媒体,BuzzFeed,稿费水平还行(0.27美元一个词),那个爱心满满的小眼神意味着拿到他家的稿费很方便。

这个网站是2012年建立的,已经积累了不少数据。这些数据给英文世界的撰稿人提供了很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媒体行业的监督。谁对撰稿人充满善意,谁冷酷无情,可以体现在这些数字当中;此外,网站的一个重要支持者是美国全国作家工会——给劳方提供服务,监督资方。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报告不实数据,但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人有动机去存心捣乱。

这个模式其实在我国并非没有人尝试,但严重的数据污染加上行业自律(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会)和自身吃相过于难看等问题,让那个本来有希望成为开拓媒体人一扇新世界大门的平台在喧嚣声中轰然关闭了。但或许有一天,当整个环境变得更加进步理性,我们才能够像“拿来主义”做一个接地气且兼具平等合法的平台,让记者们的价值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