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ke-ofo

在摩拜单车宣布一笔超过3亿美元的融资后不久,他们的最大竞争对手ofo也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融资,DST、滴滴出行和中信产业基金等机构成为了这轮融资的投资方。尽管一些消息称融资金额不实,但ofo依旧表示此次融资创造了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也让他们成为这一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

冬天过去,共享单车也开始了正面交锋。在上周末,摩拜和ofo似乎是商量好的同时宣布免费使用三天。之后,ofo又推出了“任性特惠充值最高返现100%”的优惠政策,用户在ofo中充值20元将得到25元,充值50元将得70元,充值100元得200元。而摩拜的政策则是“我就比你多十块”,在摩拜单车中充值20元、50元、100元可以得到30元、80元和210元。即便双方都宣称这只是正常的推广活动,以便“让更多市民享受共享单车出行的乐趣”,但熟悉的剧本很容易让人相信这是烧钱大战的序幕。

如果从融资披露的情况来看,摩拜和ofo是共享单车市场最有钱的两个品牌。在2016年,摩拜和ofo分别获得24亿和13亿人民币融资,这是整个行业在当年近乎80%的融资金额。在今年的新一轮融资之后,他们都有足够的底气来用更激进的策略把竞争对手摔得更远,同时冲击行业第一的地位。ofo甚至在大城市的地铁站安排了地推人员进行线下推广,摩拜单车联合肯德基开设了首家肯德基摩拜单车主题餐厅,还在宣布与招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之际进行了跨界营销的活动,而这些补贴与营销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而他们在数据上的交锋则更加耐人寻味,ofo之前引述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称,目前,ofo已占据共享单车市场51.2%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并在三个月内以218%的增长率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增速之王”。摩拜则拿出Trustdata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作为回应,这份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已占有逾7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而充值笔数等维度中,摩拜对ofo的领先优势也相当明显。

mobike ofo

政府部门收缴数据显示,摩拜单车市场份额更高

除了不差钱,另一个因素也在推动补贴战的开始——随着投放数量增加和市场需求逐渐饱和,各家单车的成本会越来越接近。在其他颜色尚未入场的那段时期,摩拜和 ofo 选择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造车路线曾引发过相当多的讨论。但最终市场认可了摩拜的设计思路,之后的入场者无一例外的为单车配备了智能锁和 GPS 装置,运营人员也开始用专门的 App 来确定故障单车的方位,而不是靠缘分——包括ofo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调整。而在这种情况下,能让共享单车赚钱的最大希望就是单车周转率(即日均使用次数)。在投放量到达一定阶段,用户习惯养成之后,用户骑行支付的费用就能为公司带来收入,而每辆车的使用频率越高,他们的收入就越多。以台北当地的公共自行车 YouBike为例,YouBike的日均使用次数最高时达 9.7 次。根据他们的说法,只有当周转率到达 8 次或以上时,YouBike 才能收支平衡。

但摩拜和ofo面对的情况更复杂。到目前,摩拜已经在21个城市投放了超过80万辆单车,而ofo目前覆盖了全国34座城市,投放超过100万辆单车,而这样的扩张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变的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没有时间像杭州和台北政府那样精耕细作,哪怕稍微慢一点点,就会被竞争对手赶上来。而极端的环境也就带来了补贴这样简单粗暴,却实用的解决方法。

就在一年前,滴滴和优步同样一边融资一边补贴,还要应付政府部门的压力、不明朗的政策预期和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在当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司机 双方都很难在管理上付出太多精力。当整场战争以合并收尾时,政府没能给滴滴留下太多时间。对摩拜和ofo来说如出一辙——虽然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对共享单车报以包容和支持的态度,但他们的底线是“不能出事”。

去年底,上海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城市。面对可以预见的单车数量的持续增加,这个代表着全世界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政府显然不会坐视不管——从去年6月至今,上海新增了 8000 余个用来停放共享单车的白线框,一些区政府还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相关人员,在区内出行集中的时间段和地段投放。当地政府也组织召开了自行车的研讨会,透露即将出台《上海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来规范公共自行车的管理。

可以预见的是,政府与单车品牌在停车问题上势必会达成某种妥协——在深圳,政府部门已经发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规范未成年人共享单车使用行为的联合声明》等多个文件。其他一些城市,类似的政策与停车点同样存在。如果这些措施在日后变成了明文的规定,会对共享单车的运营造成多大影响,目前并不明确。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留给其他颜色的机会不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