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1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大概率已经来到了3月8号。这一天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去年我看到大多数人都在说女神节,前几年的时候也有说少女节或者女孩节的。

不过今年,从街边小摊,到大型百货,再到京东和外卖优惠券,都说今年是“女王节”。这个称呼让我吓了一跳,之前确实是很少听见有商家这样称呼这个节日。

我认为,沿着“女孩——女神——女王”的路径进化,其实标志着女性的经济地位在不断的提升,或者说她们可支配的消费能力在上涨,因此男人就必须顺着她们的想法来,或者自以为是的表达对其的尊敬和崇高。而这种顺从同时也不会让有类似消费能力的男人——尤其是已经组建家庭的男人觉得丢脸或者难堪。放心的让女性消费,以体现与女性实际地位上升相符的观点,成为大家的共识。

“她经济”——我的输入法连着输入tajingji会自动联想到“她”,而没有“他”什么事——现在越来越重要了,AB站都专门放了“彼♀女”频道可见一斑;而备受诟病的小鲜肉IP剧,主要针对谁也是不言而喻。说来男性同胞也是悲惨,向来如韩剧,鲜肉这类卖颜搭配玛丽苏的故事都被说成是“女性看的A片”,而男性看的真·A片都没有正版渠道,想要报答自己的启蒙老师们都不得其门而入。(好在起点文基本是男女平等的)

不过,在以男性依然占据人力资源大头的互联网当中,如此拔高女性的地位是挺尴尬的情况,因为这显示出一种矫枉过正的刻意,而没有说女性已经彻底融入了员工大家庭的那种自然和谐。只是在这一天给女性员工福利和优待,而且这些福利还是从男性自以为对女性好的角度出发的,至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估计就会打回原形。

“女王”这个词本身就是矫枉过正,是对前面连续几年女性发难的回应,因为以前男性出于保护小鸟依人的女孩而叫“女生节”,“女孩节”,结果她们不收货,说刻板印象,说歧视。去年叫“女神节”,又说成让女性当笼中的金丝雀,丧失独立性。那还能有啥办法?今年只好叫女王了。

我把同情的目光望向百度,不知道它这一次又会换出什么样的搜索引擎标志。早几年,百度三八节logo都是放在音乐盒当中旋转的小女孩,到了去年终于听了网友的劝,换成了各行各业劳动的妇女形象,向五十年前的人民币看齐。

在知识水平已经比较高,并且价值观和移民目的地都在向硅谷看齐的科技行业当中,政治正确的情况也跟西方比较类似。但这可能也仅限于中国一小部分跟西方同步的职业当中(包括但不局限于互联网)。只是,如果讨好女性是为了达成女性的消费,那仅限这一部分人也就够了。

今天看腾讯·大家有篇文章这么说:

中国女权的进程跟美国从来就不同步。中国政府倡导“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时候,大多数美国女人还相信自己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至少中国女性算是见过了世面,当美国主妇们走出家门进入职场争取工作权的时候,在逐渐富裕的中国,女人们已经厌倦了脚打后脑勺的职业生涯,开始渴望做回养尊处优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了。

其实,这种喜欢做全职太太的声浪,尽管是人之常情,但也分谁说,男的说呢就是不行,只有从本人就是职业女性的嘴里说出来,它似乎才最有说服力。

我可能在初中或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什么读物,里面提到类似的情况,说英国妇女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争取平等的投票权,以及其他同工同酬等等权利,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英国的女孩子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之下,却还是喜欢在家里安安静静的做主妇。

我记得当时那本书的评论还蛮先进的,指出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实际上就像是亿万富翁和渔夫一起打渔,区别在哪儿?一个可以选,一个不可以选。

现在在知乎和其他讨论区,很多女性在晒自己和闺蜜们都是高材生,然后嫁了富商,一辈子衣食无忧。她们的选择建立在无数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努力之上,努力的人群有女人,也有男人,而大家努力想达到的目标就是,能看到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做得女强人也做得金丝雀,没有人腹诽什么,而女性即使不努力,她们的境遇也不会倒退回去。

我对今后有两个希望,一是想让男性不再为叫3月8日什么节而挠头,二是各行各业的女员工能多点,并且大家同工同酬,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