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机器人kiva让不少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仓库里还有机器人这回事儿。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一代做物流仓储的前辈们就已经开始尝试用这些“铁疙瘩”来替代“肉体凡躯”了。经历了快四十年的变革,机器人在智能仓库中产生了怎样的飞跃?
“简单的来说,过去的仓储模式是由人到货架,而现在是由货架到人。”杨威,快仓创始人告诉动点科技记者,过去的机器人,是用来“辅助人工”的,人类的劳动仍然起最主要的作用,而快仓的机器人与亚马逊的kiva一样,并非是“辅助人”,而是“由人来辅助”,人与机器人的身份对调了。
“在所有涉及到分拣库区的业务流程中(包括上架,补货,拣货,盘点,退货等),员工都无需进入分拣库区内部。”杨威介绍说,有了机器人,员工只需要在工作站等待,系统会自动指派移动机器人将目标货架运到工作站,待员工在系统指导下完成业务后,再将货架送回到分拣库区。
那么快仓机器人又与亚马逊的kiva有哪些不同呢?“国内电商平台对仓库的要求与美国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快仓机器人的目标场景与kiva不同。”杨威解释说,亚马逊是一个大型的平台电商;而国内淘宝、天猫之类的平台多含大量的垂直电商。大B(大电商)仓库面积大、货物标准、订单稳定,对机器人的承重能力和适应性要求相对不高,而对协作能力、效率和稳定性要求就高一些。小B(小电商)仓库面积小而零散、货物非标、订单跳跃,对机器人的适应性、承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就更在意。此外,中美两国市场在价格接受能力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快仓的机器人与kiva相比,材料更廉价、更易量产、价格更低。
目前,快仓有将近1000台自重150kg的机器人,可以承载300-900kg的货物,空载速度可达1.8 m/s,顶升时间为3S。单机无障碍运营寿命为500-1000小时。“打个比方,如果kiva是赛车,那么快仓机器人就是越野车。”杨威说。
此外,快仓的团队还开发出了一套智能订单挑选系统。该系统会对接用户OMS/WMS,订单下达后,所有的资源调度与业务流程的推进均由系统主导,所有的数据流(包括表单)也由系统创建并维护,无需人工介入,员工只需要在系统(激光,灯光按钮,工作站人机界面等)的指示下,完成商品从货架上拣选,扫码,装箱等动作。
这套系统基于自动运输机器人与调度软件、资源管理软件等的有机结合,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性能优化能力,并通过挖掘客户深层次需求,利用小模块化,使系统更具柔性。主要优势体现在技术研发和行业积累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柔性高,适应性强;第二,接地气、本土化;第三,自主决策能力强。
杨威介绍说,快仓的技术解决了行业内的三个痛点:1.利用技术部分取代人工,节省高额的人力成本;2.提升仓储品质和效率,降低对货物的损耗;3.使仓储更系统、更条理,与物流和快递的协同能力更强。
在盈利模式上,快仓已经探索出了三种道路:1.售卖解决方案。目前,已购买了快仓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包括京东、天猫等。2.直接帮对方进行仓库运营。选择了这种服务的合作伙伴包括唯品会、淘宝等。3.战略合作模式。选择了这种模式的合作伙伴包括百世汇通等。“对于所有出售的机器人,我们会1年质保、5年保修,让客户在使用快仓机器人时,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快仓目前有一支百人左右的团队,研发人员占到了近70%。其CEO杨威为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多主体系统协调与控制。曾供职于全球最大的港口物流设备供应商“振华重工”,负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输设备AGV的调度,控制系统研发。合伙人倪菲曾在振华重工任研发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自动化码头系统研发,曾开发码头AGV导航控制系统,获得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项目的订单。
今年3月29日,快仓完成了B轮融资,菜鸟领投、软银中国跟投,资金总计1.25亿元,加上债权融资,此轮融资金额近2亿元。2014年8月,快仓完成了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5年10月份完成了4000万元A轮融资。
完成融资后,杨威表示,快仓将会在2017年继续对市场进行推广和培育,并进一步丰满产品、复制已经实验成功的场景,产生新的战斗力。“明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开发新产品,研发更适用于中国本土仓储环境的机器人。”未来,快仓将进一步帮国内更多中小型的仓库实现技术升级与迭代,让更多仓库“智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