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2P网贷监管趋严后,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宣布转型为消费金融平台。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既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内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还包括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体系内的电商消费金融、P2P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在西方,汽车、房地产、家电通讯甚至家具等厂商,都已深度介入消费金融,金融资产则以信用卡公司、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切入这一市场。近年来还有日益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关注和投身于其中,互联网个人征信和场景化消费信贷急剧膨胀,良莠不齐。

在消费金融中,消费场景非常重要,电商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且还有海量客户、大数据风控等,不过只能做一些小额度的业务。在金融机构体系内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都有专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客户可以在线申请贷款。目前,这类金融服务覆盖的消费场景也已经蔓延到了3C产品消费、租房、电商、二手车、大学生等多个细分领域。

当存量市场形成后,同质化的现象不可避免——这些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产品主要以信用贷、消费分期为主,与传统商业银行消费贷相比区别不大,消费金融公司间金融产品差别也不大。另外,没拿到牌照却做着持牌机构的业务、个人信息容易泄露等问题也开始显露。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这个行业要比其他领域的同质化更为严重——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不论哪家机构哪个产品,拿到的钱在体验上差异是很小的,更何况除了银行还有部分产品需要线下申请外,大家基本实现了线上自助申请,用户体验的流程差异的确不大。另一方面,虽然消费金融也搭上了互联网的便车,但它们很难形成规模甚至垄断效应,竞争在这个行业始终存在。

在行业发展初期,大多数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还停留在可得性的阶段,只要能借到钱啥都好说。但在目前,消费金融局部市场的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整个行业的同质化也是可以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作形成生态,借助产品线集体作战取得共赢是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尝试的方法。

一些观点认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虽然有很多槽点,但从产品本身看,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产品,唯有打造具有消费金融功能的一体化服务生态,才能在本质上实现差异化。从这个意义上,电商平台将消费金融内嵌于购物场景,便可视作一种生态化探索,也正是靠着这种生态化竞争,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沿着类似的方向进行更多的探索,而不仅仅局限于场景。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4月25日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扣除房贷后,消费金融占GDP的比重仅为8.4%。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偏小,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该报告预测,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报告称,当前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平台选择了全牌照的科技金融路径,但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在推动金融行业转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各机构的发展模式将出现分化,金控化和平台化将成为两个主流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科技的驱动也显得愈发重要。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相比用抵押物、收入流水证明等粗放式的传统风控方式,通过基于大数据线上信贷审批系统将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审批效率,最终实现信贷业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各方面提高风控系统的有效性。

图片来自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