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正是回忆往事的好时候。虽然今年并非整数周年的大日子,但也很适合做一个回顾。因为距离电脑开始在中国普及,也过去了几乎两代人的漫长岁月。

在电脑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候,它是一种时代精神和现代化的象征图腾;在90年代初,电脑通过办公文字处理的应用,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实际用途的生产工具;世纪之交,电脑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娱乐和生活各个方面,和中国人发生了“亲密接触”。

根据我国编程教学泰斗谭浩强教授的自述,从1980年代电脑最早被引入中国,到现在到21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普及浪潮。而对我们比较陌生的主要是前两次,分别发生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

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谭浩强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

经过这次电脑热的积极推动,经过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大学当中普遍的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同时,另一些面向中小学生教育的入门级语言,如Pascal和Logo,也在我国的校园内开始流行。

1984年2月16日,在首届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的丛霖和李劲,在上海展览中心为邓小平做了表演。邓小平当场表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那一年,计算机课程首次进入上海的高中课堂,翌年成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新民晚报》的回顾文章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按照计划,丛霖先用单板微型计算机做了团体操队形变换表演。接着,李劲操作一台连接了14英寸彩色电视机显示屏的苹果电脑。

屏幕先是打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字样;很快,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闪着大眼睛,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歌声刚结束,一枚镌刻着“中国制造”的巨大火箭,呼啸着升空,屏幕上打出几个大字:“中国,飞向宇宙!”

整个表演一气呵成,“有人给邓小平递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他马上挥挥手,坚持要站着看完。他兴致很高,也不想打断孩子的表演。

设计的3分钟表演结束,见邓小平没有离开的意思,李劲又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和电脑下了一盘黑白棋,电脑赢了。

80年代是开放的中国在思想上狂飙突进的年代,在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向往与西方接轨,快速使中国进入四个现代化。而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各种宣传当中,计算机总是离不开的一种象征符号,和火箭、卫星、原子符号等搭配出现。

在当时,学好计算机主要指的是学习编程,虽然大家都不太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但都是为了祖国现代化服务的一种高尚的理想,更多于探寻其实用目的。

进入90年代的计算机新一次普及,与上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逐渐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

80年代,和其他国家基本同步地,中国开始了中文输入的研究。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自不必说;而在办公室领域,由北京四通集团制作的打字机风行,此后逐渐被IBM兼容PC所替代。

联想和求伯君分别开发的“汉卡”,是可以让当时的IBM-PC识别汉字字库的硬件。有了这样的铺垫以后,90年代初期,电脑加打印机的组合开始应用到更多的办公场所。

汉字输入也有了更快捷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验,由王永明开发的“王码”五笔字型在90年代得到大规模普及。当时人们要报电脑培训班,进去主要练习的就是五笔输入法。

你可以试着问问50-60年代生的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辈,问问他们是否对“王旁青头戋五一”有印象。在掌握电脑操作技能之后,年轻人就可以充当文员,专门进行文字录入的工作。

短短几年之后,中国人迎来下一波电脑普及浪潮,还是在图形操作界面被大规模应用开始。

1992年,微软针对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中文版的Windows3.2操作系统,而1995年Windows 95面世后,中文版和其他市场基本做到同步发售,这一切都导致操作电脑的难度级别,下降到了普通人也能随便学会的水平。电脑对中国人而言,再不神秘。

同样在90年代中期,适合普通人的互联网服务也开始逐渐的向下普及。虽然当时的拨号上网费和电话费都贵得惊人,但是从比较富裕的家庭开始,互联网也在中国有了群众基础。

1999年9月,由10多家媒体联合主办了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12名参与者需要体验如何使用当时并不完善的电子商务,在独立的房间内,通过网络来满足他们的饮食起居需求。

这是现在国内大部分网民不了解的那段历史的终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了。

2017年8月发布的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但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意味着我国仍有接近一半的国民,即使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依然和电脑“绝缘”。如果他们不能掌握这一新时代的必备技能,就毫无疑问会被时代抛下,一旦他们同时陷于贫穷——这几乎是肯定的——那么他们将逃不出贫穷的诅咒。

让全中国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进入信息社会,跟精准扶贫的大目标一样任重而道远。

(题图:《想一想我们为四个现代化做了些什么》 邢占奎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