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进化,终于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从打猎、发明火来烹饪到现在各式各样烹饪肉的做法,可以称之为最顶尖的“食肉动物。”但在近几年,粮食危机、环保爱护动物意识的觉醒,让人们开始探索代替动物肉的解决方案,用植物蛋白加上科技元素打造口味和外观都能媲美真肉的“植物肉”。

那么植物肉到底能否取代真肉呢?动点科技联合正大集团旗下eatnwork共同推出食品科技系列沙龙,每个月选取不同主题在陆家嘴eatnwork江景办公空间做线下分享,8月27日,开启本系列第一期以“揭秘食物圈“黑科技”——植物肉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线下沙龙。本次活动邀请了HEY MAET 植物肉创始人洪小齐Chichi、Bits x Bites食芯资本投资总监郑迪、LeverFoods 替代蛋白项目负责人Lily CHEN来共同探讨备受消费者和品牌推崇的植物肉给当代创业这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

对于肉类的替代品,中国的“素肉”生意由来已久,用大豆蛋白来模拟真肉的外观和口感,那么它与我们今天谈论的植物肉有什么样的区别呢?Chichi认为首先从味道和口感上来说,素肉还是有很大的豆腥味,口感也与真肉有很大的区别,而植物肉通过技术层面可以做到口感与真肉无异,外观也非常相似;其次从营养价值上来讲,植物肉可以增加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做到比动物肉的营养更丰富,还会少很多油脂。

郑迪则从环境保护和目前的粮食危机上来阐述,认为植物肉的出现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以解决想吃肉但缺少肉的人群的痛点,也更加环保可持续,既能保护动物的生命不受伤害又能保证人们获取肉类的满足感。另外Lily补充道,素肉和植物肉的受众还是不尽相同,素肉更多是有信仰的吃素人群,植物肉面向的是大众市场,因为健康、食品安全或是环境等考量而去选择一些替代蛋白替代肉的人群。

在国外,植物肉发展相对比较成熟,Beyond meat 也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植物肉公司。国内的植物肉产业在近两年逐渐开始兴趣,不管是从口味方面还是从技术层面上与国外又有什么区别呢?

Chichi跟我们介绍说,国外的植物肉品牌类似于 Beyond 它们喜欢研制香肠、肉桂、汉堡肉饼之类的产品,而国内的新兴植物肉品牌可以应用的场景更多,比如水饺肉馅、牛肉面配料、盖饭等等,调味风味上也与国外的品牌不太相同,更注重符合中国胃的葱姜蒜的使用,中国美食多样化的场景也给了国内新兴品牌可以发挥的空间。

像Hey meat会比较注重与国内的零食品牌合作,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爆的自嗨锅合作,来研发配料中的植物肉。同时Hey meat也在与餐饮行业合作,帮助它们开发植物肉菜品的同时,餐饮行业也会对其进行背书。“我们要做植物肉的供应商,把货供给餐饮,并且要求餐饮方把我们品牌logo、海报在店内进行展示,互相宣传,这其实是一个很新的商业模式。 ”Chichi说道。

说道餐饮中的植物肉应用场景,来自Lever Foods的 Lily 更加了解。Lever Foods作为一家早期的食品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一直在帮助传统的食品公司增添植物肉、植物奶等替代蛋白的菜单。Lily 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零售商将植物肉和动物肉放在一起售卖时,销量会提高三到四倍。“因为消费者会比较,当植物肉跟动物肉价格相当的时候,胆固醇、脂肪含量都比较低,也没有抗生素激素之类的,消费者选择植物肉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而价格因素上,也是前来参加沙龙的观众们比较关注的问题。据了解,国外的植物肉大部门在100人民币一公斤左右,而国内的植物肉价格相对便宜。Chichi跟我们介绍说,Hey meat家的植物猪肉与市场价基本持平,植物牛肉会低于市面价格,而且价格相对稳定。因为从成本上来讲,国内不管是原料大豆的生产成本还是物流成本都比国外成本低,这对于国内发展植物肉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那么,对于国内发展植物肉的阻碍又是什么呢?Bits x Bites食芯资本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食品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郑迪认为一方面是食品科技学术界跟商业化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里有很多教授在做猪肉加工,细胞培养皿仿生肉等实验,很多技术比较成熟做出来的成品也非常漂亮,但是没有办法把这些技术来落地商业化,传统的食品企业又相对保守,造成了中间的鸿沟。”郑迪说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策法规的原因,国外的生物发酵制品很难通过海关的审批,所以造成了国内研发技术的进步。不过,她也表示,近两年植物肉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后,随着传统食品公司的开放的态度,这个行业终会迎来春天。

最后,三位嘉宾分别对想要在食品科技领域有所发展的人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正在扩张的Hey meat正在大力招贤纳士,Chichi 也在现场发出邀请。(如有意愿加入Hey meat的人士,可以在文章留言小编)她介绍,在中国豆类相对种植成本比动物养殖成本低很多,所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郑迪提供几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比如在中游原料上的创新,除了大豆蛋白再尽可能开发更多替代蛋白的原料;在技术层面,生物科技与食品的结合还有无限的可能,例如中国传统的发酵工艺,与商业的结合可能会孕育出更多的玩法。Lily 则从品类上提出建议:除了植物牛肉、猪肉、鸡肉等,还可以考虑植物海鲜的方向。从技术上讲,在细胞培养肉的领域里目前国内还没有涉及。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应运而生的植物肉,承载技术成果展现和社会问题的重任,离不开各个行业和政策法规的多方面支持。它是否能引领人们食物链的新型变革?又是否能成就国内新领域的独角兽,我们期待着更多人的加入,看到更多的玩家带给我们新的冲击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