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计划暂缓6个月后,蚂蚁的合规整改有了阶段性的成果。

近日,蚂蚁宣布已研究制定出整改方案,将申请设立金控公司纳入监管。无独有偶,京东数科4月初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后,也被传计划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相关行业监管。

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先后折戟科创板,印证了金融科技在国内上市的实际难度。但设立金控公司真的是一条上市的近道吗,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1.阵痛与求变

在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上市按下暂停键的这段时间里,两件公司的命运几乎出奇地相似:除了对公司业务进行整改重组之外,蚂蚁和京东都先后经历了高管变动和员工离职潮。

早在京东数科提交招股书的前几个月里,因疫情导致业务量萎缩,部分金融业务部员工的工资被打了七至八折,但对公司上市的预期和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成为了众多中高层员工坚持的动力。

2020年10月,蚂蚁暂缓上市的变故突生,京东数科自身上市进程也没有实质性进展,部分员工自觉股票变现无望,干劲渐失转而离职。

据外媒早前报道,因估值方式存在不确定性等原因,蚂蚁集团面向在职及离职员工的一项股票回购计划已经被搁置,员工的士气日益受到威胁。有蚂蚁高管表示,准备在4月收到奖金后离职。

上市流产的确给蚂蚁和京东数科都带来了实际且剧烈的阵痛,两巨头求变的心情十分迫切。

3月底,京东数科正式完成了对云和AI业务的整合重组。通过增加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服务,京东科技的业务重心将转为技术。

从JDD到JDT,京东科技将原先分散在京东云、京东数科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城市业务打通,大大强化了京东科技创新、技术输出的品牌效应。

通过合并业务加深科技底色的同时,京东数科也着意继续稀释金融业务的占比。

据报道,京东数科计划进一步将金融业务与科技业务剥离,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相关行业监管,满足资本充足率等要求,以符合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规定。

金控公司预计将独立于京东科技的其他业务,作为重组的一部分。京东子公司京东数科已经解雇了一些员工,并正在考虑从过去的投资中剥离部分股权。

2.信心与决心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才流失问题,3月初,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内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备忘录,表示管理层正梳理薪酬和激励体系,为员工制定一套将于4月生效的“短期的流动性解决方案”。

井贤栋也首次表态称,蚂蚁肯定会成为公众公司,他对此始终充满信心,同时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按照监管要求整改业务。蚂蚁一直就整改计划与监管部门密切讨论,整改将解决公司治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和支付业务等问题。

4月12日,蚂蚁集团第三次被央行等四部门约谈。监管对蚂蚁提出了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等五点整改要求,阿里巴巴当天的港股公告中也给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具体包括: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支付业务回归支付本源,坚持小额便民、服务小微定位;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加强个人资讯保护,有效防范数据滥用;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加强风险防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

三次约谈下来,从最开始的要求合规开展业务、满足资本充足率到后来的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监管对蚂蚁的整改要求一次比一次具体、深入。

考虑到目前蚂蚁集团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金融相关业务,以及集团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和数据归属问题,监管部门更偏向于将蚂蚁集团整体作为金控公司进行发牌和监管。

如果说,金融控股公司是管理金融机构的机构,那么申设金控公司基本等同于将集团内所有金融业务都锁进监管的笼子里。蚂蚁必须亲手修剪如藤蔓般旁逸斜出的业务线、放弃一些可观的潜在利润,以换取舞池的入场券。

依据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金控集团将接受全面监管,由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监管,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按照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对金控公司所控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财政部负责制定金控公司财务制度并组织实施。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跨部门联合机制,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3.妥协与生存

金控公司原本是金融实力的彰显。自去年9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以来,市场陆续传言蚂蚁、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即将成立金控公司。

而当下,不管是早就被列入5家金控公司试点当中的蚂蚁,还是早在科创板首轮问询时就曾回复不属于金融控股公司的京东数科,申请设立金控公司都多了一层顺服监管的意味。

一位金融科技从业者在与动点科技记者交流中表示,亲近监管是两巨头重提上市的必由之路。而整改的方向还需要平台和监管一起摸索,共同找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去年1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对金控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关联交易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蚂蚁集团来说,50亿元的实缴资本只是设立金控公司最基础的门槛。

此外,降低支付对“花呗”等借贷业务的导流、继续压降余额宝规模等种种要求,还将大幅削弱蚂蚁金融业务的盈利空间。

应监管要求,蚂蚁对支付、征信、信贷等金融业务都做出了具体安排,其中,征信业务将在个人征信公司的主体下持牌经营。这意味着,蚂蚁科技集团要在集齐民营银行、网络小贷、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保险、证券和消费金融等7张含金量最高的金融牌照后继续拿下个人征信牌照。

中泰证券分析师预测,蚂蚁集团或与借贷业务合作密切的商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个人征信牌照,提供征信服务将成为蚂蚁集团信贷科技输出的新模式。

成立个人征信公司之后,征信业务和数据管理将得到规范,未来蚂蚁集团可以通过个人征信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服务,按征信数据调用数量进行收费。实现金融机构自主风控、蚂蚁集团提供征信服务的监管合意模式。

但征信牌照的获取并非易事。2015年,央行曾要求芝麻信用管理、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用六个月时间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之后,八家机构均未通过审核,而是以入股的形式组成了国内第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

2018年至今,只有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两家公司成功拿牌。当年芝麻信用没能拿到的个人征信牌照,兜兜转转6年后又有了再次争取的机会。

不论整改将给估值带来什么变化,若蚂蚁最终能以金控集团的新身份平稳落地并再度发起上市,都将为京东科技等同类公司抄作业带来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将在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历史中留下璀璨的一笔。但在此之前,对于蚂蚁这只金融科技领头羊即将经历的挣扎,我们可能还要再多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