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科技企业微软发布了2021年四季报,数据显示,微软在2021年四季度的营收、利润增长均超出分析师预期,但之后微软的股价一度出现了5%的下跌,直到电话会后才有了小幅的回升和上涨。
在疫情对全球经济深度影响之下,微软作为一个具备了一定市值和规模的巨头公司仍然表现出堪比优质初创企业的强劲增长势头,这离不开其CEO Satya Nadella的一系列正确决策。而不论是转型云计算业务还是对于动视暴雪等相关企业的收购,都反映出微软这样一个冷漠的商务型大公司为主动贴近Z世代用户的生活特征所展现出的积极面貌。
四季度表现依然亮眼
四季报数据显示,2021年10月~12月,微软营业收入为517.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创下单季新高,高于市场一致预期的508.7亿美元;净利润为18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高于市场一致预期的175.34亿美元。
分业务线来看,以Azure、GitHub和服务器产品为核心的智能云服务是微软最主要的业绩增长板块,其四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46%,增速略低于三季度的50%,是过去一年多以来首次跌破50%的增速。
而包括 Office、Dynamics和LinkedIn在内的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四季度营收为15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Nadella透露,Office生产力软件订阅附带的Teams通信应用程序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2.7亿;此外,面向企业的Office 365收入增长19%,推动Office商业产品和云服务收入增长14%;面向个人用户的Office消费产品和云服务收入增长 15%,Microsoft 365 Consumer订阅用户数增长至5640万。
Windows方面,去年四季度,微软推出了Windows11系统,Windows许可证的当季销售额增长了25%。在本次财报电话会上,Nadella表示“PC复兴”已经站稳脚跟:运行Windows 10或11的设备目前超过14亿,使用Windows app的Window 11用户是Windows 10用户的三倍;目前用微软账户登陆的个人和企业用户超过10亿,超过70万客户使用微软的先进安全解决方案,2021年微软安防收入为150亿美元的安全收入,同比增长近45%。
游戏方面,微软的游戏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为11%,Xbox Game Pass的订阅用户数已超过2500万。四季度,Xbox内容及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在Xbox Series X和Series S游戏机推出一周年后,Xbox硬件收入同比增长了4%。
总的来说,微软的智能云以及Office系列产品在四季度的收入增长与此前的市场预期基本持平;而Windows和游戏业务的增长虽然不高,却超出了此前的市场预期。
因此,微软盘中不太美观的股价波动所针对的并不是微软四季度的实际表现,而是微软现有的高成长的业绩表现与市场超高预期之间的落差。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与加息的强预期下,市场对于微软这种市值高达2.25万亿巨头的任何一点小波动都不免风声鹤唳。
成功转型云计算
深耕云计算领域已成为微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微软将会以自身卓越的软件开发能力为基础、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面向商业、娱乐、研发、医疗等各个行业云计算的需求。如果说曾经的微软指的是“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现在就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云计算”。
其实不只是微软,Apple、Alphabet、Amazon乃至Facebook等当今世界的科技巨头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云计算,其原因是他们都看中了云计算无限的增长潜力。
云计算的订阅模式改变了原有软件销售一次性消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产品或软件形式的物理空间、降低了软件升级的成本,可以无缝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粘度更高的用户关系,使用户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更加紧密深度的融合。
微软已经实现了从一个PC软件开发商向一个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它也是众多硅谷科技巨头中为数不多后劲十足的转型案例之一。相比之下,最早进行云计算转型的全球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龙头IBM的营收和市值都已大幅缩水。这表明,IBM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并没有能够帮助其实现更好的转型。
技术固然是企业深度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却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企业管理层对于行业走势的清晰判断和敏感应对,才是能够主导企业进行更好转型的契机。
创始人Bill Gates的离开曾让微软一度陷入低谷,此后,微软也经历了多位CEO不太成功的经营管理。但2014年上任的Nadella非常明确地规划了微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微软从软件开发巨头转型为引领云计算发展的先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微软转型云计算的关键并不是软件或硬件,而是用户的需求。不论是商务社交平台LinkedIn还是代码开发托管平台GitHub,Nadella主导收购的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清晰的特征:前端是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用户数据、后端都属于SaaS云服务,可以与微软自己的云产品、云服务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此外,微软成功转型的依据还在于两点:一是其浓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工程师文化,打铁还需自身硬,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微软数字化转型的资本;二是微软寻求转型的积极态度不仅降低了转型的成本,也让用户更加理性平和地接受转型。
全方位布局元宇宙
虽说微软的业绩仍在成长当中,但以智能云为代表的业务增长率已开始趋缓,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增速触顶的担忧。实际上,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微软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的增长空间的确已经越来越小,瓶颈越来越近,这也意味着微软未来成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这也是微软在近些年推出大型并购的原因。
除了几年前收购LinkedIn和GitHub之外,微软还在近日宣布,将以687亿美元将游戏开发与互动娱乐内容发行商动视暴雪收入囊中。短期来看,这似乎是在与一些竞争对手进行正面对决:收购完成后,手握更多经典游戏IP的微软将成为仅次于腾讯和索尼的全球第三大游戏公司。但实际上,微软也是在为自己开辟更多具备高成长性的新领域。
微软收购暴雪最浅层的逻辑在于加强其在于游戏行业的积累,作为全球三大游戏主机之一,Xbox的全球销量相当可观,但与索尼的PS4和任天堂的Switch相比,基于Xbox的Game Pass却是三大网络当中最弱的,因此收购暴雪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加微软在游戏方面的成长基础。
而Nadella也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游戏将在元宇宙平台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由此,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举动也显露出其在元宇宙领域的布局。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平台与用户的深度融合是科技巨头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以元宇宙为例,作为一个数字化空间,其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数量与规模。
“如果没有一定基础的用户数量和规模,用户在元宇宙中所能扩充的人际网络将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用户规模越小的元宇宙就很难和大规模的元宇宙抗衡。”如果微软能将收购来的LinkedIn、GitHub、动视暴雪乃至未来可能收购的TikTok的用户进行整合,就可以形成一个数一数二的元宇宙的用户基础,在元宇宙发展的初期,各家企业所建立的虚拟世界的入口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用户不可能在多个元宇宙中同时存在,也由此建立起微软在元宇宙竞争中的优势。
永远在线、数字空间、虚拟人物、入口构成了元宇宙的四大指标,微软的云计算可以满足永远在线的要求,微软自身也掌握了VR与AR设备的开发;而虚拟人物和平行宇宙恰恰是动视暴雪最擅长的。二者的结合将使微软在元宇宙的技术、内容和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碾压一众竞争对手,成为比Meta更有希望建造出元宇宙的巨头。
中娱智库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高东旭认为,不论从元宇宙的布局还是游戏产业竞争的角度考虑,微软以近7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都是十分划算的。同时,微软选定收购的时机也很准确——现下正处于动视暴雪相对动荡的时期,但之后收购案的审批以及收购后的整合都十分考验微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