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冠疫苗后,新冠检测一度成为又一个造富风口。在上半年新一轮猛烈的疫情攻势下,全国多个城市都建立了常态化检测机制,并设立了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一时间,从大厂到民间,资本蜂拥进入这个需求量巨大的市场中。

但随着各地政府完善集采、检测单价的下降,新冠检测相关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润已逐渐稀薄,除了市占率较高的头部企业还能凭借规模优势获利之外,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主体的业绩增速已明显下滑,部分企业的现金流甚至因这块业务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回归主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刻不容缓。

新冠检测赛道急剧扩张

疫情助推下,过去3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增速领跑全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46亿元,其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市场规模≤64亿元。

核酸检测涉及诊断仪器、试剂生产商、检测机构等产业链条,高涨的市场需求刺激了资本的布局、产品供应的增长和检测能力的提升。

在上游,具备基因扩增及结果分析功能的实时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仪器已经实现从国产自强到国产出海的突破,一些头部企业的产品性能上已逐渐接近国际一线水平。博日科技此前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的国内销量以18.5%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PCR设备市场的第三位,而海外销量在中国出口PCR设备的公司中排名第一。

在中游,疫情提前催熟了体外诊断行业,圣湘生物、之江生物这些原本不温不火的IVD底部企业凭借试剂产品获批得以在疫情初期突击上市,并借此收获了高达10多倍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细分品类玩家九安医疗更凭借大笔新冠抗原检测盒海外订单,从垃圾股一跃而成预增王,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151亿元至155亿元,创下日赚8000万的业绩。

在下游,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担了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检测任务,以其庞大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且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增医学检验相关机构437家,年度增速高达25.1%,为历年最高,其中包括巨头阿里巴巴投资的英盛生物、吉因加等5家区域性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截至今年5月11日,年内已新成立医学检验相关机构220家。

此外,配套的核酸检测采样亭、移动核酸采样车、核酸采样机器人等基础设施市场也快速崛起,家电、客车制造商纷纷入局其中。

这些都使得我国核酸检测总量乃至检测点数量快速增长并跻身世界前列。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16日,从新冠以来疫情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截至今年5月,全国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拥有15.3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工作,每天核酸检测的能力已经达到单管每日5700万管。

从躺着赚钱到走量取胜

尽管疫情还在持续,需求没有消失,但对大部分核酸检测企业来说,销量大增、业绩爆表的快乐仅维持了短短一年的时间。

随着国内新冠核酸检测能力的整体提升,过去2年IVD行业的冠——PCR的市场需求进入快速萎缩期。截至6月26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的PCR仪招标次数仅284次,招标公开文件标题关键字“PCR仪”和“核酸检测”的曝光频率较去年下半年明显下滑。

另一方面,在各地启动核酸检测试剂盒集采后,核酸单人单检与多人混检的价格表也比自费时期有了大幅下调。这也压薄了试剂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并将竞争的门槛从产能抬高为产品的成本与质量。

初期掉队的市场参与者(如一些基因检测机构)已经跟不上行业变化的步伐,只有入局较早的企业和市场份额较高的头部分子诊断机构还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通过薄利多销维持盈利,但其利润总额与疫情初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财报显示,圣湘生物上市次年就出现营收净利双降:2021年营收同比下降5.22%,净利润同比下降14.29%,之江生物今年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在营收同比上升23.43%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降近13%。九安医疗二季度净利润仅较一季度就下降超九成。

对于最下游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等检测机构来说,虽然净利润规模依然维持增长,但增速规模也大不如2020年了。更何况与纯粹的试剂生产相比,检测机构还需付出试剂成本、采样亭运营成本、实验室人工成本、配送费用等。

财报显示,迪安诊断2021年净利润11.63亿元,同比增长44.83%;2020年净利润8.03亿,同比增长131.41%。金域医学2021年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7.02%;2020年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275.62%……

此外,今年5月底,国家医保局提出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意味着医保基金将不再为核酸检测买单。检测机构已不能拿到现钱,检测服务回款周期长达6~9个月,致使各检测机构今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规模激增,在总资产中占比高于货币资金,已经开始威胁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安全。

凯普生物医学实验室上半年完成新冠检测超2.6亿人次,应收账款达到22.8亿元,比年初翻番;兰卫医学一季度应收账款12.5亿元,比年初增长57.31%,货币资金2.44亿元,比年初减少30.54%。

在此背景下,为摊薄成本,有检测机构不惜铤而走险,私自扩大混采比例,稀释样本。仅在今年5月~7月,仅北京一地就有朴石医学、金准医学、中同蓝博3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侦查,14人被批捕。

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产业链中的各个细分市场参与者来说,新冠检测检测已经不是一门好生意。抓住疫情初期红利的企业已经在2020年赚到了过去10年的钱,而眼下暴利神话已然终结,在市场增长见顶、业绩压力凸显时,一些市场参与者已经在寻找新的出路。

明德生物将未来公司战略重心将重新调整至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外的其他业务板块,包括但不限于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气诊断、凝血诊断等,以期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达安基因表示将聚焦于临床诊断技术和产品,做大做强PCR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推进发展分子诊断及其他先进诊断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目前,达安基因和之江生物的猴痘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已获得欧盟CE认证,并开始对外出口。圣湘生物已通过并购、投资、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布局体外诊断领域。迪安诊断则是通过收购渠道资源,切入体检业务和线上to C居家检测。

对于分子诊断市场来说,经过新冠检测一轮洗牌,短期冒头的小玩家终因资质逐渐从市场中被淘汰,行业份额将更加集中于头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