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再次拿到来自腾讯,HTC等等大鳄的投资,真是好事情,但同时,仿佛又有越来越多的听到互联网圈内的朋友在质疑创新工场,特别是在其最近投了两个(至少目前看来)完完全全的复制品之后。有人甚至质疑,在中国,Innovation Works还是Copy Works。

其实何必抱怨创新工场。创新并不是嘴上说出来就能做到的是,最重要的是:创新工场,让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个旗帜;但是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一个创新工场可能对整个互联网带来真正的变革?

中关村是硅谷么?

很多老外包括我们自己都常把中关村比喻为硅谷。的确,中关村不容置疑应该是中国最类似硅谷的地方,有很多互联网大企业,很多创业公司,很多创业人才和投资公司。但是当你比较走进中关村再和硅谷对比,总会觉得什么地方不对:中关村让人觉得好累。The spirit is different。创业需要拼搏,但是真的需要每个创业者都让人觉得是苦大仇深的在拼命么?中关村需要更多些阳光和笑脸,可惜一个创新工场改变不了。

有多少“草根”投资人?

这里提到的“草根”,是指自己经历过创业的人。他们在成功后如果能成为天使投资人,为创业者们带来的财富不仅仅在于资金,更在于宝贵的经验。同样重要的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能和创业者走在一起,厌倦呆板的模式,而对创新更加期待。前几天在上海和一位来自硅谷I/O Venture的合伙人Paul聊天(I/O Venture由 来自BtTorrent, YouTube等等的多位创始人创立,关注早期投资)。他说他每到一个地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请本地的朋友帮忙组织,他出钱请创业者们到一个酒吧或者咖啡厅喝点酒聊天。他说他不喜欢创始人很正式给他讲他的创业点子,因为很多年轻人都会紧张,而轻松的环境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阐述的更好更详细,他自己也会感觉和创业者走的更近。一个创新工场改变不了。

创新工场也需要竞争

前段时间去硅谷,有机会拜访了一些知名的孵化器类型的早期投资,包括500Startups, I/O Venture等。和他们聊天的时候,都会聊到其它孵化器在做什么,怎么做的,投了哪些公司。虽然一定程度上说他们也是竞争者,但是你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在经常交流,在彼此有差异化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资源互用。当我们把创新的希望都放在创新工场上的时候,本就是一个不现实的梦。如果只有一家孵化器决定项目是否创新的时候,我们是在扼杀更多的创新。

但是中国互联网仍然给人很多期待。Paul第一次到中国,很兴奋。他说,现在有这这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再过一年两年,希望这些公司的创始人们能够站出来,带来更多的创新工场,重新定义创业的精神。

[注: 本文为卢刚向网易科技专栏之“创业创新”独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