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社交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而且属于很细分的一个领域,关注并不多。在动点科技互联网主题日上海站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资本方代表盛大资本副总裁叶蕙芳,PC端商务社交代表优士网运营副总裁王俊,以及移动端商务社交应用代表人脉通创始人陈曦、名片碰碰执行总裁陈燕卿来共同探讨。
过去,在国内为什么没有出现像Linkedin这样成功的商务社交网站?在移动端,因为手机的便携、及时、带GPS、摄像头等特性,会给商务社交带来一些变化吗,移动端商务社交需要多久可以爆发?
盛大资本叶蕙芳认为,做商务社交要充分考虑到中外人文环境的差异,真正找到中国用户的需求。同时她也认为,小公司的机会一是依托大的社交平台,一是关注一些垂直领域的商务社交。
优士网王俊透露,为了适应中国用户更喜欢在线下进行商务社交的习惯,优士网已经基于展会/活动涉足了移动端,让用户通过“签到”行为来拓展人脉。不过他认为,复杂的人脉维护,最后还是要回到PC端来完成。
本身就生于移动端的人脉通创始人陈曦认为,移动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他们要做的,是找到现实中的商务社交人群的需求或“痛点”,然后再通过这个工具去满足。比如人们会在商务社交中会交换纸质名片,人脉通提供名片扫描功能,免去手工录入的麻烦;比如商务人士结识人脉大多是在展会活动,人脉通提供各种展会讯息,并基于位置签到,帮助人们去结识其他的参会人员等等。
确实,只考虑中国用户更习惯线下商务社交这一点,移动端就应该比PC端有更多机会。关键点在于,商务人士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以下是部分文字实录:
盛大资本叶蕙芳:要充分考虑人文环境 垂直商务社交或有机会
之前在国外,我经常用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网站。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只是单纯移花接木地从海外到中国,很可能水土不服,因为任何商业模式背后,是大的人文换环境所造成的。
我们来看商务社交,首先定位是商务人群。他们的社交是怎样的呢?有很强的目标性,比如找工作、找人脉资源等等。比较中外,国外找工作,是非常规范化或标准化的过程,大家在帮你牵线搭桥的时候,并不直接参与话语权或决定权。但是在中国,中间的微妙,大家都知道的。很多时候关系的强弱,会影响到最后的决定权。整个人文环境的不同,就决定了商业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
而且,还有个问题,是个人信息的隐蔽性。中国很多人是靠资源生活的,包括做投资,包括创业,大家靠资源吃饭呢。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把资源在网上公开呢,而且还是比较私密的信息?
上面提到的目标性、规范性、隐蔽性,人文环境,几千年的文化、行业行为和意识形态等等,都决定了商业模式必须要改变。Linkedin在中国很难实现。那么,我们做商务社交,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人文环境,排除掉用户的顾虑,找到他的“痛点”。
在国内,商务社交的市场是在的,对于创业公司,一是依托大的平台。从新浪和腾讯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娱乐平台,失去了很大的商务属性。但是,在这些大的平台上,有一些类似猎头的应用会寄生在上面,就是利用他们大规模的流量。如果能充分了解平台的运营机制,还是有机会的;另外,在垂直领域,比如金融圈的,商务人士之间的交集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能够设立好机制,做好隐蔽性、私密性、互相之间圈子的连接等等,也还是有机会的。
优士网王俊:已开始涉足移动端 但复杂人脉关系的维护仍需要PC网站
中国人的习惯,可能更多在线下拓展人脉。优士网也推出活动平台,比如有个会议,参会的人Checkin之后,如果他也是优士网的用户,我们会有一个列表,可以让参会的人了解每个人情况,然后再进行生意上的拓展。
移动的便携性和及时性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觉得它做作为一个工具,使用是短暂的,主要是人脉建立,比较快的找到你。在后端的集成,人群之间复杂的人脉关系的维护,还是要在PC端。
人脉通陈曦:移动互联网只是工具,是为满足现实商务社交的需求服务的
商务社交其实有很多“痛点”,比如名片交换、做生意、找工作、诚信,我们希望找到商务人士需求痛点,然后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技术和产品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我们应该顺应潮流,而不是改变潮流,不刻意强调是电子名片或纸质名片,只要满足用户需求。
人脉通涉及了从第一次见面,关系建立,到回去整理名片、管理通讯录、会展资讯等等整个环节。其实需求是非常多样的,在很短时间内,大家会看到人脉通的新的版本,我们会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上,流量入口不是问题,关键是应用的活跃度。我们希望不同的服务,成为激活用户持续使用的点,在任何商务环境下都能想到人脉通,有了激活和转化率之后,用户口碑就会成为下一个带动流量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