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郭子威纯银),曾任网易网站产品部总监,网易相册项目负责人,现在上海筹备旅行类产品创业项目]

 

对不住腾讯的同行,我标题党了。

 

其实,这篇文章是打算写“大公司抄你肿么办?”很明显腾讯最典型嘛,以至于我还在网易的时候,Boss也问我,腾讯抄你怎么办?此时屡屡有一股邪火在胸口燃烧着,想大吼一声:腾讯抄我怎么办?老子跳槽去腾讯!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创业。

 

我在网易5年,一直带业务部门,从内容总监转职产品总监,算得上资深中层吧。网易做产品的环境,放在业内大约是中等偏上,它的好处别家未必有,弊端则是寰球同此凉热。年初跟VC谈天使融资的时候,对方大统领换了一个问法:如果网易抄你怎么办?我很吃惊地回答,如果留在网易就能把这个项目做出来,我还创什么业?难道你以为我创业是为了发财、专权,或者给自己戴上SB风格的CEO头衔?

 

那么大公司到底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我得从大公司业务运作的常识说起。

 

▎部门背景

 

大公司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由若干个事业部>大部门>中小部门>项目组构成。其中战斗力过硬的项目组是少数,王牌军不足十分之一,而水货项目组的占比至少超过一半。

 

我们品头论足说XX公司的产品做得很好,其实是某几个项目组实力非凡。如果不与他们正面对抗,其他组做产品也就是60出头的平均分。难道你连产品70分都没有自信?没这自信你还做个屁啊。

 

所以在忌惮大公司之前,先摸摸底,和你竞争的大公司项目组归属在哪个部门下面,它又是什么背景。正如我以前对某大公司很是好奇,为什么一部分业务很烂,另一部分很赞?内部人士答:因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业部,一队落魄边沿化,另一队则是常胜王牌军。

 

▎业务关联

 

有些时候,你发现某大公司和你进入了同一个竞争领域。别着急,先看看做这个项目的部门,主营业务是否和该项目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由于野心的驱动,部门主管常常会批准一些和主营业务关系不大的,想象空间又很大的项目,妄想别错过金矿。然而这只是投石问路,买张彩票,主要的资源仍然在主营业务线集中,更不可能忍受平缓的增长曲线(掘金心态嘛,哪怕掘到铜矿也会断然放弃)。外界看见“XX公司悍然进入XX领域”……屁嘞,只有做这个项目的团队甘苦自知,时间紧/期待高/投入少/管理制度别手,不挂基本上不可能。

 

紧接着上一条,对大公司对手的部门背景作详细调查,或许能解除你对那个庞然大物的恐惧心。如我以前在网易门户做摄影分享社区,第一年里,有8个月分到了1位工程师的工时;接下来一年总算有3位工程师了,其中2位又是实习生。我熬了整整3年,3年呐,才熬到基本够用的技术人员配置,那时市场机遇早已消失不见。

 

▎公共资源

 

大公司的公共资源往往包括如下部分:UED、QA、推广位,集中调度以提高利用率。有时候运营人员也是公共资源,有时候更惨一点,连程序员都是公共资源。虽然家底殷实,公共资源摊薄到每个项目上便很寒碜,所谓僧多粥少。项目经理可能把自己有招聘权的人给凑齐了,但他还得腆着脸找各个公共部门老大要资源,有时是恳求,有时是苦苦哀求。

 

跪下来舔鞋都提不上工单的时候,我以前还使过一茅招,搞点部门经费,请前端组的同事私底下帮忙切图……当作付费外包来对待。那时视觉稿已经堆了个把月,没法推进一步。类似的木桶效应多如牛毛,几乎每个大公司项目都会遇到,偏偏使不上力,被短板卡得上气不接下气。

 

即便抢到了(勉强够用的)公共资源,你还得面对分配资源的随机性问题。比如说小清新风格的产品,能分到擅长此风格的设计师吗?不能,谁空下来分派谁。擅长小清新的设计师当然也有,人家正在别的项目组,即便那个项目恶俗,设计师也很不开心,做到一半怎可能中途离场。所以我以前跟PM说:有人帮你做就快去烧香还愿,有推广位到手就感恩热泪盈眶,你还挑啥子挑喃?十几个部门几十个项目都闹着要最好的最合适的,你让UED情何以堪喃?

 

由于公共部门采用派单制,大部分人员缺乏项目归属感,荣誉感,他既无法全程参与,也很难真正融入项目组里边。座位经常隔了几百米,一周只能碰头两三面,甚至因为参与时间短暂,就连对产品的理解也比较浅,应付完这个应付那个,“应付了事”的心态极为常见。往往只有项目经理把产品当儿子看,别人都当成牵到自己家里来串门的邻居小孩儿。

 

更能理解的是,公共部门这个月做A项目的单,下个月做B的单,这个月A项目组请饭请求加班,下个月B请饭请求加班。项目上线你们倒是领功/打赏/休假,下一个项目组又声泪俱下说这单子特别重要,非得拉兄弟一把不可。这岂不是“无穷无尽的加班”“无穷无尽的拼这一仗”?你们少来诳老子……

 

曾见以前合作的设计师,私底下为自己做了款玩票的APP,比当初花两三个月为我们部门设计的APP,起码高出两个等级。当真刮目相看。

 

▎KPI


KPI是万恶的,没有KPI又是万万不能的。

 

所谓KPI,属于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大企业病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不靠谱的人和项目占多数,衡量创业团队是否靠谱的标准很简单——剩者为王。这是一款生存游戏。

 

随着公司活下来并且膨胀起来,自然淘汰的筛选法很快失了效。创业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收益,当创业团队成长为中型公司,大公司,则个人的风险降低(收入增加,薪资职位稳定),收益也降低(期权减少甚至没有),容易滋生更多轻浮的冒险,拿公司的钱去玩自己的票,修筑各种烂尾楼。如果不用KPI来制衡,十八般瞎折腾便掏空公司资源。人家旱涝保收底薪很高的,人家从折腾中赚到了经验值,就算引咎辞职,下一份工作还能拿到更高薪水的,而你老板呢,资产耗光只能去摆地摊了。

 

鉴定和约束各种瞎折腾的管理手段之一,我们称之为项目KPI,即阶段性的项目考核。在这个过程中证明自己靠谱,项目有戏,公司才会继续支持你。以我所见,虽有不少被KPI整死的好项目,但95%以上被涮掉的,确为次品,事后一齐流泪控诉KPI之恶贯满盈,觉得失败原因是“公司不给支持”。问题是怎么证明你和这个项目值得更多的支持?怎么证明你是有可能成功那5%,而不是注定失败的95%?

 

老板毕竟不是天网,他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对新拓展的业务,一旦超出了高层的成功经验领域,只能靠KPI来判断项目前景。这同时意味着[要命的]公司对项目缺乏耐心和远见。若不能看到短期数据利好,则支持度快速下降,资源供给减少,方向盘立刻打到一条名为“黄泉”的路上。预见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