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SizeRender_meitu_1-1024x691_副本

不止一次我被问到,TechNode和TechCrunch中国的关系。发出提问的人,是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我接触最多的群体——创业者。

一次,我去望京SOHO采访刚从某大公司离职的创业者。由于产品还未上线,网络上几乎查不到任何资料,他们的公关也告诉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我介绍产品。一见面,这位创业者就向我抛出了上面的那个问题。他有很耀眼的光环,“首屈一指”的首席架构师。约见的地点是他们的一个小型会议室,加上之前联系我的公关,4个人齐刷刷的坐在了我的对面。“糟糕,不是说向我介绍项目吗?难不成是专访?”这位创业者讲话声音很低,回答也异常简略,一种不想聊的感觉。我捏了一把汗。“这是我遇到过最尴尬的一次访问了。”临近结束的时候,我笑着对他们说。

我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自信。

IMG_0545-1024x768_副本

台湾Asia Beat结束后的晚宴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姿态。大龙是台湾人,他现在正在上海做一家服务4S店维修员的在线教育产品,名叫培训盒子。当晚,主办方共安排了大约30桌来款待各地的宾客。他对着桌子上的名牌,依次拜访了几十位:换名片、介绍公司、交流。“不累吗?”“不只是为我,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我感受到了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二字,这或许是创业者该有的姿态。

创业者大多喜欢侃侃而谈。听他们的故事有的时候是一种享受,就像进入了爱丽丝的世界。比邻的刘进龙甚至有一次特意把我约到办公室,拿起签字笔在白板上津津乐道的讲起了其做未来电话的想法。印象最深的是6月份的第一次见面。那个时候,在比邻拿到A轮的媒体沟通会上,记者们纷纷抛出了带有对产品不以为然的问题。但他却不断的用手机做着演示,不停的解释着。笑出声,真的笑,这是创业者该有的自信。

Eric是来自台湾现在北京的创业者。他的My Treat是一款主攻礼品O2O的产品。“我们被北京的一家孵化器选中啦。”他也不容易。“在TechCrunch北京峰会的十分之约环节,我几乎是和在场的每一位投资人都有谈过我们的产品。”在他看来,自己多讲几次产品的同时还会收获他们的建议,是一件再美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他要创业,女朋友选择了离开。“所以,更不能失败。”不能失败,这是创业者该有的情怀。

IMG_0535-1024x768_副本

当创业者点亮自身的这束光时,就会发现周边的光束也已悉数亮起。

虽然目前台湾的创业环境并不景气,但我看到了当地包括政府在内多方的努力。高雄市政府办了一个名为DAKUO的Co-Working Space,并向创业者免费开放。TWR(兔将)是一家从事3D电影制作的公司,随着公司规模日渐庞大,政府帮其迁出DAKUO,并在驳二艺术区找到了新址。富士康也整合了自己的优势,针对智能硬件创业者陆续在台北、北京等地建起了孵化器。台湾行中,我还记住了一张张面孔:华硕公司负责人竭尽全力的为创业者介绍他们的云服务;TechNode的XFounder俱乐部负责人即我的同事佳菲、小明,不断的向此次随行的几位创业者介绍着包括投资人在内的各种资源;线性资本的王淮在我们办的大陆专场上,演讲的非常卖力,虽然严重超时,但他的纯干货赢得了满堂彩。

回归北京后,我的工作恢复了正常的节奏:与不同的创业者交流,聊产品、聊梦想。每当收到询问初创公司的联系方式的邮件时,我内心就泛起阵阵喜悦。当然,看着自己报道过的公司没有把融资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时,也会陷入深深地苦恼中。

这完全可以理解。就像创业者在介绍项目时,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这能成吗?”“我不看好。”在这个时候,更要把这束光高高举起,因为它拥有彻夜不眠后的耐力,它拥有鄙夷蔑视后的淡然,它更拥有百转千回后的豁达。

TechNode/TechCrunch中国愿意做创业者创业路上的一束光,彼此簇拥着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