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0150320-2

去年底,我还是一个标准的可穿戴黑。我觉得任何的智能手表和手环都没有前途,不管是苹果家的,还是谷歌家的,还是别的。

——就连苹果也无法让我回心转意。苹果曾拥有所谓的现实扭曲力场,等Apple Watch发布会开完,现实却并未扭曲多少。当时我曾经写道,苹果在宣扬手表的时候说了很多新功能。这些新功能多而庞杂,以至于让人无法记清楚手表存在的意义为何。苹果在宣传的时候,急于将这些新功能公之于众,以至于忘记了向大家传达一个最重要的点:这个手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之前我倒确实戴过“苹果手表”,那是几年前买的旧款iPod Nano,可以附带表链,然后我就忘记戴上而弄丢了它。对于一个之前没有戴手表习惯的人来说,要培养出手腕上有东西的习惯,甚至更进一步,继续死心塌地的绑在某一家的生态链当中,让手表作为自己更加亲密的伴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最近,我发现自己在手腕上戴个什么智能东西的时间越来越长。很显然,这并不是妹子送我的玉石手链或者佛珠。半年多里,我曾经先后戴过Jawbone UP24,iHealth尚未上市的手表,还有据说获得一个设计奖的小米手环。

首先我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买的,而是厂家送过来试用的。因为没有花自己的钱,所以也不心疼。可以肯定,现在我再也不敢说什么东西“白送我也不会用”啦——要是送我的话,我多半还是很愿意尝试一下的。正是这一试,让我慢慢的产生了习惯,成为了今后一系列改变的起点。

Jawbone UP24

Jawbone_UP_35831719-2-3

去年6月,我首先拿到了一个UP24手环。当时UP24作为升级版出来没多久,跟前一代相比应该是增长了续航时间,以及增加了防水功能。同时它的固件也一直在升级。它默默工作,在我的iPad上(虽然Android有客户端,但当时我还是装在iPad上面)多出了一个App,向我宣告一段健康的新生活从此开始。

打开UP App的时候我有一种吃饱了饭一般的满足感。上面有一个小人,他的表情十分活泼,你可以上下滑动屏幕向他诉说你今天状态是打了鸡血还是放瘪了的气球,他会用相应表情来回应。它的绝大部分交互都在App当中,睡眠时间标注得看起来十分专业的样子,而且深度睡眠一般都比我真正躺下的时间要少那么两三个小时。

但是在9月,这个手环有一次充电后就完全没有反应了,不论按动按钮还是连接电脑都无法唤醒。它坏掉了。当时我打客服电话也是一直打不通(唔,好像是开年会休假去了),上官网查的时候发现他们也没有线下维修点。此后我的手腕空转了几天。

iHealth 手表

iHealth_Align_Hero3

随后,办公室里多出了一盒智能手表。iHealth本来是市场在美国,最早做的是智能血压计。现在血压计已经在京东上销售了,但是手表依然是在预售状态,一般用户还不能直接买到,所以我觉得还是蛮幸运的。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让我失望。

我戴上iHealth之后,发现首先它是一款真正可以满足看时间需求的手表。它解决了我必须要把手机掏出来看点的这个老大难问题。一开始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当我的手腕上真的可以显示时间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它确实比掏出手机要便利得多。尤其是有的时候我要上街,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在路上,就很想知道时间。

iHealth手表平时屏幕是关闭的,但是当你的手腕悬浮达到某一个特定角度的时候(大约是与水平方向成45度),它上面的一个小型单色屏幕就会点亮,黑底白字足够大也能看清。探测手腕悬角的技术在智能手表刚出来的时候还是比较新鲜的,但是现在已经烂大街了。洋气点的,还可以在手表的表面上装一个红外或者是光线探测器,位置大概和前置摄像头在手机上的位置一样,这也是Apple Watch的卖点。但是更省电也更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探测一下角度就够了,就像这样。

这手表也有计步功能,但我从来没当回事;它也可以有个睡眠模式,但不是自动的,你的手要长按按键,直到它显示出睡觉的小月亮。睡眠模式比起记录时间,我想更主要的是避免晚上晃动老是点亮屏幕,无谓耗电罢了。它的待机时间可以长达一周——已经可以赶上我小学时候戴到的电子表了。然后过了大约一两个月,它也坏了。充电的时候没有任何显示。我把它扔回了家,我的手腕空了大概半个月。

小米手环

QQ20150320-3

接下来,我拿到手的是小米手环。我并不是特别在乎小米或者锤子等等品牌背后的特殊隐喻,也不觉得戴上会丢人啥的。小米手环的价格在三款里面是最便宜的,但是佩戴几个月以来,一直兢兢业业,没有坏过。这也可能是因为它的功能比较简单,不带有时间显示,只是运动监测和来电震动。在它的App当中也多出了几个运动的监测项目,比如跳绳,下蹲啥的。这些多出来的监测项目,其检测效果和跑步步数,睡眠时间一样令人存疑。

小米手环App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它丰富的合作伙伴,如果达到一定健身目标——其实并不难完成——就可以获得生活服务的优惠券。在它服役的两三个月里,它经历了2次固件更新,这个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手环的实际待机时间可以长达将近一个月,十分惊人。虽然没有了看时间的功能,但另外可以来电振动也解决了我掏手机的毛病,我的幻听症状也得到不小的缓解。所以我也觉得没问题的话可以一直戴下去了——直到我有天跑步回来,发现手腕上只剩下塑胶的固定带子,原本嵌在里面的手环本体掉了,找不到了。

因为没有sim卡,所以“寻找手环”功能不可能对我有什么安慰。当初要是把手环本体当项链挂脖子上,会不会好点……?

健康功能只是安慰剂

我很早就对这些产品附带的健康功能表示了深刻的悲观情绪:每个手环测出来的数值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有时候偏差大得离谱。百度百家的编辑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去年9月,一位女编辑一只手腕各带了四个手表或手环,总共八台设备让她显得像是潮汕人家的新嫁娘。她在北京一个学校的操场上找到400米跑道,自己掐着步数跑,然后跟手腕上的环佩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对照,没有一家是准确的。我在上海的动点硬件展上,遇到一个主打概念就是计步绝对准确的手环。但是说实在的,还有设备成本、可靠性,防水抗震性,配套软件等多种因素加在一起影响着整体的准确度。

目前为止,所有这些设备都很难为自己的健康功能获得医疗专业认证,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认证用于数码可穿戴设备。在魅族一个关于可穿戴合作伙伴的发布会上,有手环制造者干脆地提出:

“我们也觉得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做到用这么小的设备,在同时达到防水和电池寿命的要求之下,也能够达到计步等功能的精准。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主要请使用者注意在平常的数值和峰值或者不正常数值之间的关系。比如有一个项目,平时一般数值是8000,突然有一天数字是10000,那就说明出现一个峰值。它如果是步数,那就是你今天走的比较多;它如果是心率血压,那就是一个异常。当这个数字达到某一个不正常的程度的时候,那就需要提请你的注意。”

不知道先结合身高体重制定健身计划,每天掐着卡路里燃烧总量来进行量化健身的达人们,听到这样的说法是什么感受。但显然他们应该早有预料。只是作为安慰剂一般效果的健康功能,估计未来很长时间还是如此。

让它舒服地呆在手腕上

现在让我们回到当初丢在香港的那只可怜的iPod Nano。它的待机和现在的Apple Watch一样短,这也成了我最后丢失它的重要的诱因。

虽然我知道手表应该是男人的一块勋章,但我就是不习惯在手腕上面有一个东西一直压迫着的那种感觉。小时候戴十几块钱的电子表,和爸爸的上海牌,都是一样,手腕出汗会很严重,很粘腻和不舒服。我就总想给自己的手腕透透气,但总悬着心怕摘下来又忘记戴上。我是很爱丢东西的人,从小到大钱包笔袋啥的没少丢过,随手就忘在座位上,回去找就没有了。

买到那个iPod Nano的时候,我已经完全忘记了上述教训,因为爱不释手,所以就一直戴到香港去。在那里我们呆了五天四夜,手表则在第三天就香消玉殒。刚到香港后我们团队在会展中心旁留了个影,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它存在过。它本体是灰色的,带有一个黄色的塑胶表带。

Snip20150320_1

不过,过去半年,由于以上说过的原因,我的左手腕上一直没空闲过。而我居然习惯了这样充实的手腕——回想起来,不由得深感诧异。自己也可以适应一天24小时戴着什么东西睡觉的感觉了;洗澡的时候也都不摘下,就一直戴着。我想,在男人女人们戴上结婚戒指的时候,可能也有类似的感觉吧?会有那么一两个月觉得手指上不舒服,然后慢慢的就适应了,直到那指环融为手指的一部分,摘下很困难,摘下后手指上还剩下一圈白色的痕迹。

我是因为免费送而习惯上佩戴的过程的,那么我相信,如果硬件的价格足够低,其他人也会重复我的这条道路。79元的小米手环已经降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但即便如此还有更大的空间。直到这些智能手表都便宜过普通的电子表——直到它功能简单可靠,你只是把它做普通电子表用——这样用户就不心疼了,假使在一两个月以内就坏掉,也不会想办法去修,而是直接扔掉,再买一个新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戴在你手腕上的东西,需要依然是一个手表或者一个手腕的装饰物(手镯或者腕带),它的待机必须足够长。只是跟普通手表手环相比,它能让你看时间,也能加一个来电振动——这就够智能,也帮了大忙了。其他智能需求还包括刷公交卡,闪付,开锁,都很实用,也不需要屏幕;但当对讲机用,甚至试图在上面键入内容,就复杂了很多,而且跟它浪费的电能相比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在Apple Watch出来以后,有些瑞士手表商也开始做智能手表,但智能功能仅仅是它长期以来做的手表的一个附加值,我认为他们很好地把握了问题的本质。

多说一句:如果你真的想试试自己是不是喜欢这类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你至少需要体验个把月——Apple Watch只允许佩戴15分钟,你其实什么都体会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