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_147888539

出行的未来既带来了巨大机遇,也造成了经济混乱,推动它前进的有老牌科技公司,也有新一代的创新型创业公司。

我们看到有三种趋势正在塑造未来出行,在个人和商业层面均是如此:向按需出行的转型;无人驾驶汽车的影响;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综合在一起,这些趋势将带来一个更安全、更便宜、更多选择以及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未来。

作为变化即将到来的一个早期迹象, 上周有报道称 ,优步首席执行官正计划在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汽车上市后购入 50 万辆。为什么优步愿意押下如此重注呢,为什么这些公司的计划对于移动性的未来至关重要呢?

让我们逐一对这三种趋势进行解读。

按需出运输

毫无疑问,在如今的交通运输和全球经济当中,按需出行是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我们这样说的意思是,基于一款移动应用的运输行为(运输人、货物或服务),能够实现方便的调度和支付。

近来,拼车、汽车共享以及最后一英里送货服务获得了指数式的增长,而且还在继续进行当中。这一切只是一种全球性转型的开端,即从个人拥有车辆向一种共享的按需模式过渡。

根据《经济学人》的估算,单汽车共享一项就能让一辆共享的汽车取代 15 辆私有的汽车。

拥有私家车的成本、被延长的通勤时间、基础设施扩建存在的限制、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乃至千禧世代跟汽车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些都是对按需运输增长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相信在 3-5 年内全球各地城市汽车行驶的里程将来自于共享平台(拼车、最后一英里送货、汽车共享以及公共交通)。

那对身在西方世界的人来说可能有些令人震惊,但我们可以想一想全球两大人口最多国家——印度和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目前,印度只有大约 5%的人拥有私家汽车,而该国的道路拥堵几乎已经达到不能通行的地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中国。

然而,这两个国家都存在一个迅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他们拥有可供消费的资金。让他们复制美国目前的汽车保有模式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按需移动性将满足数以亿计印度和中国富足人群的出行需求,同时不需要他们拥有私家车。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和中国的按需移动性增长已经令北美和欧洲相形见绌。

无人驾驶

当话题转向无人驾驶汽车时,人们立刻想到的是谷歌大张旗鼓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努力,或者是传闻中苹果创建一款竞争性汽车产品的计划。这两家公司并不孤单,特斯拉、沃尔沃、梅赛德斯-奔驰、福特以及其他汽车厂商都在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第一批这样的汽车预计将在未来数年内跟消费者见面,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卡车要再过几年才会问世,但它们一定会出现。

然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势在必行并非由消费者需求驱动,而是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它在按需移动性市场的成功中居于中心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优步正在大力投资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在按需模式中消除司机的存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形态,从而为服务提供商带来可观效益。

在优步当前的商业模式下,大约有 60%-80%的营收归属于车主。无人驾驶汽车能够让大部分营收留存在按需服务提供商手上。

从利润的角度来看,按需移动性公司有开发无人驾驶轿车和卡车的很强动机,基于这一事实,我们预期可以在未来 5-15 年之间看到,无人驾驶汽车将深刻地改变移动性的图景。

除了对交通经济和国家交通路线所造成的非常真实和非常显著的影响之外,我们还应该预期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成为一个众人聚焦和监管审查的重要领域。毕竟,道路上满是时速 75 英里、由成吨钢材制成的汽车,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危险一触即发。

如果你跟大多数精算师对谈——这些数学和统计专家负责为保险公司量化和衡量风险——他们会告诉你,从目前来看,风险大部分是通过车辆管理局的驾驶记录和人口统计信号进行衡量的。不同的人群往往可以被划归到类似的风险类别当中。

显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无人驾驶汽车。我们需要一套新的风险监测标准,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为性的驾驶分析基准。这里的重点是“行为性”,因为在无人驾驶的情境下使用人口统计标准来评估安全驾驶是毫无意义的。

电动汽车

在电动汽车发展停滞多年以及全球汽车公司只做表面文章之后,电池、控制系统以及电机技术的进步——外加消费者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汽油价格波动的担忧——终于推动电动汽车进入了主流汽车市场。市场的新来者——比如特斯拉——已经向底特律三巨头展示,电动汽车也能很性感、迅捷、安全和方便,更不用提在环保和节能上的好处了。

在这里,按需出行市场将再一次成为向电动汽车过渡的重要催化剂。按需服务需求的持续爆炸式增长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的扩张,这已经创造了对这样一种交通平台的需求,它需要非常可靠,而且运转和维护应具有成本效益。电动发动机远比内燃发动机更加可靠;它们需要的维护保养少很多,拥有更长的预期使用寿命,运转成本也低得多。

当你想象一辆按照按需使用标准制造的汽车时,它不会是那种 96%时间都停在车库、由人驾驶的私家车。相反,它将被设计成能够全天候运转,而实现这种效果的最经济方案就是电动汽车(假设电池可以在非高峰时段进行更换)。

随着按需出行市场大幅拉高对电动汽车的需求,这种需求将对此类交通工具(以及使它们实现规模化的电池和电机技术)的价格施加下行压力,同时推动其性能不断提高。这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势必迅速扩大我们道路上电动汽车的数量。

尽管我们一开始会看到在按需出行市场普及的混合动力汽车数量增加,但第二代车辆将会变得大不相同。那些车辆并不是我们在当下看到的电动汽车,它们专为按需服务设计,不仅为连续运转和廉价维护进行了优化,而且还考虑了能效和运载的便捷性(不管是载客还是运货)。

我们设想了一种把乘客置于重要位置的电动车辆(它拥有私密的模块化客舱、Wi-Fi 网络、“头等”座位,诸如此类),它不仅可以自动驾驶,而且可以停下来进行快速充电/更换电池,并使用网格技术相互交流以优化行驶路径和每英里效率。

结论

我们正站在一轮转型的门槛上,它可以被现实地描述为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最大和最重要的转型。它带来的好处将是巨大的:交通成本将有 80%以上的降幅,污染减少,压力下降和路怒症缓解,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大幅减少。耗在通勤的时间失而复得(生产效率相应提升),通过消除泊车需求在很多城市道路上解放两条车道,甚至让家庭中留给车库的空间能够用作它途。

这种未来正在上述三大趋势相互连接的推动下向我们走来。就其本身而言,每一种趋势都很重要,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变革力量。

就像大多数对我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一样,安全、信任以及数据对实现按需移动性的潜力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电力在上世纪 00 年代后期的普及,或者是汽车在上世纪 20 年代的应用,或者是飞机在上世纪 40 年代后期的起飞——它们走向主流的前提都是技术本身获得了公众和监管机构的信任。

如今,诸如优步、Lyft 和很多其他公司在内的汽车共享服务,它们正遭到美国和全球各地用户社区的严格审视。新兴按需运输市场的领导者要能够在关键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监管机构、保险公司以及投资者)中间建立起信任,这种能力对他们的成功来说十分重要。对于创建加速实现移动性未来所必需的这种信任,部署能够独立监控和提升道路安全性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