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编者注:本文来自小酱油CEO邓宏琛的投稿。

一直以来我都是父母和老师心中的完美小孩。功课好,学习认真,考上清华,保送研究生。但我心底其实明白,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一进入大学我就开始折腾。我策划过一个校园在线打印项目,当我兴冲冲地给同校做投资人的师兄看过后,他只是说:我在学校的时候也认为它有市场。

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我并没有放弃。2014年3月,我在清华大学x-lab创业课上萌生了做校园活动信息的想法。2014年8月,我以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参加了一期创业沙龙的路演。在场嘉宾蔡虎跟我打赌:“项目不错,但我不投大学生。不过你要是敢休学创业,我就投你。”当时我心里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了。我当场回答:“我怎么不敢!”

休学创业不为赶时髦

我兑现了跟投资人的承诺,没有一点犹豫,办了休学。2014年8月,带着我的创业项目小酱油从学校实验实搬到租的办公室去。我知道这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但我想创业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在创业,而是我一心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一份自己的事业。

这个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学校社团的宣传活动,主要是在布告栏张贴海报,但海报在布告栏上的留在率极低,效果也非常不好,它们不是很快被别人撕掉,就是被其他海报覆盖。如果不每天都留意,很容易错过很多好的演讲。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不过,校园布告栏存在这么多年,学生还会留意看,活动主办方还在一直贴,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也说明了这个需求一直存在。

那么互联网可不可以让它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

其实,手机在学校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别说是大学生,就连高中生都有手机,大家已经习惯了从朋友圈、手机上获取信息。活动行在活动信息方面做得很好,但它上面的活动主要是职场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并不感兴趣。我想,为什么不能有一个针对学生活动信息的手机端平台?

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2014年3月,小酱油以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出现,前期推广只是找清华、北大以及人大三所学校的同学在朋友圈分享小酱油的活动,但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小酱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用户已经达到3万。2014年11月小酱油APP上线,到2015年6月只在北京一座城市的大学生用户量就超15万。等到2015年8月进入广州后,总用户量更是实现3个月 200%的增长, 2015年9月大学生用户量总数接近30万。

下一个Facebook不在社交领域

在物质层面,针对学生消费市场的互联网平台很多,比如女生买衣物、男生购买电子产品。但在精神层面,互联网公司涉及并不多。

事实上,在精神层面上,学生的消费习惯与白领有很大不同。比如活动,白领参加的活动功利性比较强,比如创业分享会。但学生不是。学生的活动更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兴趣广、时间多。

此外,学生的消费力也并不弱。小红书最近半年营业额是7个亿,用户56%是90后学生;另外像猫眼电影,有一半的用户是90后学生。而且,90后肯定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军。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80后的大学生很少去夜店,但很多90后的大学生会去;80后学生很少参加演唱会、音乐节,但现在很多学生会去草莓音乐节。这说明学生对精神需求+体验型消费的需求极其旺盛。另一方面,在我与商户的接触中发现,无论是哪种品牌的商户,都很看重学生用户群。一些原本并不提供学生票的商家,与我们接触后都很乐意专门给出学生票。

这说明在消费者和商户两方,都有强烈的需求,而这个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很多针对90后的社交产品立志要做成中国的Facebook,然而,通过互联网建立快速沟通渠道这个痛点已经得到很好解决,而精神需求+体验型消费才刚刚兴起。这才是一片可能将诞生下一个Facebook的蓝海。